中交二公局引言 房建项目面临深基坑施工、高空交叉作业、高大支模及大型机械设备集群作业等高风险场景。在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制度空转、责任虚置、执行走样”是吊车的末梢梗阻现象尤为突出。项目部分包队伍三级培训教育记录“执行难”,危大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存在“会上讲时无人听,现场执行轻落实”是吊车的形式主义,隐患排查陷入“发现问题-整改问题-重复发生”是吊车的怪圈。究其本质,是基层班组安全自主管理能力的结构性缺失。
本文聚焦“班组安全自主管理能力”这一核心命题,从认知重构、机制创新、技术赋能三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认知重构:破解班组安全管理“集体行动困境”
项目调研显示,劳务班组存在“三重认知偏差”:安全措施与进度效益的对立观、风险防控与岗位职责的割裂观、遵章守纪与操作便利的矛盾观。例如某地房建木工班组为追赶支模进度,多次违规拆除临边防护栏杆;混凝土浇筑班组为操作便利,私自改装振捣器电缆接头,导致触电事故风险激增。这些行为折射出基层作业者将安全规范视为生产增效的“绊脚石”。
破解之道在于构建“安全-效益”共生认知体系,相关单位可以实施“工时-安全”双轨计量制度。将规范穿戴劳保用品、正确使用工具、主动报告隐患等安全行为量化为“安全工时”,与生产工时按比例兑换安全履约金。某单位钢筋班组通过累计安全工时,获得一定比例的安全履约金返还,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建立“隐患成本可视化”机制,将未遂事故的经济损失(设备停机、整改投入、进度延误)折算为班组成本,在每日班前会进行公示。当班组管理人员直观看到违规操作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时,安全行为依从性提升。
二、机制创新构建"三位一体"自主管理框架
突破传统“三类人员”持证管理的粗放模式,建立涵盖7个维度36项指标的岗位胜任力模型。针对不同班组,开发不同岗位任职能力测试。如:架子工群体开发“三维空间感知能力”“荷载预判能力”“紧急避险反应速度”等专项测试。采用VR模拟10级强风环境下的架体稳定性判断测试,淘汰空间感知能力不达标人员。建立“红黄蓝”三色能力档案,蓝色档案人员禁止从事危大工程作业。
建立纵向双重监管、横向网格结对的管理模式,即分区块包保的领导监管层、网格化负责的业务监管层,两级网格全覆盖,业务层一格三员(栋号长、安全员、质检员)专业互补,形成合力,打破原有“项目部-分包单位-班组”的单一垂直管理链条。同时聘用队伍兼职安全员,纳入项目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充实项目安全管理力量。在深基坑施工阶段,网格员会发现降水井维护存在真空时段,自主协商制定"四班三运转"巡查制度,将水位监测频率从4小时/次提升至1小时/次,成功预警2次管涌险情。
借鉴金融信用体系,建立个人安全积分账户。设置“安全积分-安全币-安全信用分”三级管理体系。作业人员通过规范操作、隐患报告、应急处置等行为获取积分,积分可兑换“安全币”用于购买劳保用品、技能培训课程。当账户积累1000安全分时,可获得“安全信用分”,在信用评级考核中获得额外分数。某水电班组通过累计高信用分,获得优秀分包商。
三、技术赋能:打造沉浸式安全能力培养系统
利用BIM模型与混合现实技术,构建“数字孪生”训练系统。作业人员通过AR眼镜进入虚拟施工现场,系统设置36类典型隐患场景。在钢结构吊装模拟中,受训者需在8分钟内识别构件变形、索具磨损、信号盲区等7项风险点。系统实时记录眼动轨迹、决策时间、处置顺序,生成个人能力诊断报告。
使用姿态传感、环境监测的智能安全终端。项目在塔吊加装传感器及摄像头等物联网智能硬件,数字化显示现场塔机的幅度、高度、重量、倾角等运行数据,发生不安全行为可实时预警。施工升降机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前后门开关状态、载重、轿厢倾斜度、起升高度、运行速度等参数,一旦出现运行风险,真人语音报警。项目引入全自动一体化智能降尘系统,布置在围挡四周和塔吊起重臂、外架边缘上,实现施工场所内外全方位包围,无死角解决降尘问题。
在运用在线监测仪、数据传输网络、监控管理平台、远程访问四大模块的基础上,与现场扬尘检测系统数据实现实时对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旦空气中PM2.5或PM10的浓度达到警戒值,扬尘检测系统便会“拉响”警报,随即启动喷淋设备,确保喷淋能及时覆盖扬尘范围且快速有效降尘,扬尘数据符合后停止喷淋,实现节水效能。
建立基于二维码工序安全质量追溯系统。每道施工工序需经班组长、质检员、监理三方进行“数字签证”,项目在安全、质量、技术、设备管理等工作中,利用二维码信息化技术辅助现场施工。为每一名特种作业人员制作二维码名片,将其姓名、岗位、血型、资格证书、联系人、体检记录等信息制成名片并生成二维码,实现“一人一码”。采用浙江省“一芯一码一平台”电气焊全链条风险管控体系,按照“让有证的焊工扫码开机,无证的焊工开不了机”的思路,形成“以码管机、以机管人、以智管焊”的智慧管控模式,有效提升电气焊作业安全监管能力。项目将测量检验数据统计归档,制作二维码标记现场施工质量状况,方便质量信息公开监视,促进施工质量标准信息化、科学化、智慧化管理。
安全 打通安全生产最后一公里的本质,是将“要我安全”的被动管控转化为“我要安全”的自主管理。兰溪桃花坞项目安全团队的理论思考,通过认知重构打破行为惯性,机制创新重塑责任网络,技术赋能升级能力体系,能够有效激活基层班组的安全管理内生动力。这种以“自主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新型治理模式,为房建项目安全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框架。
供稿丨张海粱 霍保林编辑丨蔡淑婷 审核丨詹行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