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横断山脉 入念青唐古拉山
连天府之国 接日光之城
继青藏铁路之后
第二条进藏“天路”——川藏铁路
注定是一部世界级建设史诗
“若有战、召必应”
有着近20年高原成熟施工经验是吊车出租的
中铁十局二公司主动递上“请战书”
作为全局首支“先遣部队”再次集结挺进西藏
誓在“无路可走”是吊车出租的青藏高原腹地
为川藏铁路建设开出一条“运输保障线”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是吊车出租的“世纪性战略工程”,川藏铁路建设在2019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川藏规划建设”被正式提上了国家日程。川藏铁路建成后将成为继青藏铁路之后,世界屋脊通往内地的又一条大动脉。
在这条绵延1800多公里的铁路线上需要面对崇山峻岭、地形高差、复杂地质、季节冻土、山地灾害、高原缺氧及生态环保等建设难题。沿途集合了山岭重丘、高原高寒、风沙荒漠等多种极端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跨14条大江大河、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川藏铁路无疑成为“世界上最难建的铁路”。
抛开川藏铁路本身的施工难度,仅论川藏铁路的后勤保障,也是世所罕见的艰难。施工便道,为施工建设服务,关乎人员设备的进出、物资原材的转运,有如工程之咽喉。为支撑川藏铁路建设,修筑施工便道就成为摆在千万筑路人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跨越横断山脉,施工路线辗转数千公里,川藏铁路的施工便道不同于常规大临设施建设,而是极为少见的单独规划设计、独立组织招标、提前开工建设,由此可见这条施工便道其建设之艰、风险之甚。
01
中铁十局人“战”
艰难雄奇、险峻蜿蜒之路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入藏天路更是难上加难。二郎山,海拔3437米;折多山,海拔4298米;雀儿山,海拔6168米……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加之地形复杂、地质灾害严重、高寒缺氧等,形成了难以穿越的横断山脉。
横断山脉,横“断”川藏。正因为这片全世界最复杂、险峻、庞大的横断山系阻隔,千百年来,进藏的线路多为羊肠小道和极为简陋的栈道、步梯。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甚至没有导航、没有通信,只有网络上搜集的有限信息。当地藏族同胞出行也只能依靠骑马或者步行。
二公司承建的川藏铁路施工道路2标位于西藏昌都地区察雅县境内,自东向西分为6条施工道路,总长90.246公里。其中新建1条,长度17.805公里,改建5条,长度72.441公里。工程施工区域位于藏东南高原,属于高山河谷地貌,工点海拔3132~4600米,相对高差1468米。
项目所包含的6条道路全部位于横断山脉区域,多处地势陡峻,危岩林立,施工区域内有危岩落石、泥石流、季节性冻土、不稳定冰碛层、滑坡、崩塌等多种不良地质。项目所在地区交通状况极差,部分工点甚至完全没有施工进场道路。在这样的地方修筑施工便道,注定与摩天接岭、蜿蜒曲折的横断山脉短兵相接,与波涛汹涌、浩浩荡荡的横断江河争雄。
02
中铁十局人“斗”
高寒缺氧、空气稀薄之路
海拔超过3000米以上,50%~75%的人会出现高原反应,稀薄的空气会让人产生头痛、失眠、呼吸困难等症状。而二公司施工的项目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各工点平均海拔近4000米,气候条件又极其恶劣,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生存”是第一关,吃饭、喝水、睡觉都成为了“难题”。
高原筑路注定了要比在内地平原、山岭间穿越艰难百倍。由于剧烈的高原反应,大家每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头晕目眩;说话语速快了,就会上气不接下气;一日三餐,必须细嚼慢咽;就连夜里入睡,也要放缓呼吸的频率,否则胸闷失眠……
尽管高原反应让参建员工连顺畅呼吸都成了妄谈,尽管强烈紫外线让每个人脸上都蜕了好几层皮,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弃战”。大家不仅要经受住高寒缺氧、干燥大风、强紫外线的生存考验,还要依靠超强的耐力与坚定的意志日夜奋战在施工一线。
03
中铁十局人“拼”
争分夺秒、舍我其谁之路
本工程合同总工期 10.5 个月,原计划 2021 年 4 月 20 日开工建设,但是受地区冬季时长影响,5月份才基本达到进场施工条件,致使原本紧张的工期被一再压缩,实际有效施工时间不足9个月。
面对工期紧张的巨大压力,项目部全体干部员工仍自我加压,设定了“9月底全线‘毛路’拉通、11月底完成交安工程”的目标红线。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克服人机高海拔、物资供给困难、沿线资源匮乏、大型机械进场难以及短工期长距离多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完成近百公里的新建、改建施工道路,考验着每名参建员工攻坚克难的恒心和重诚守信的决心。
目标已定勇前行。工程起步之初,现场施工条件异常简陋。前期工程勘察,为了完成定位、勘察、测量、记录等工作,公司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组织前期策划人员穿梭在各个工点。没有导航,没有信号,就靠咨询当地老乡带路徒步;没有住所,没有三餐,就靠扎帐篷、啃干粮解决温饱。
项目点多线长,管理跨度长达300余公里,线路涵盖专业多、综合性强,组织协调和现场管理难度都很大。为了确保如期兑现节点目标,二公司在原有驻藏班底的基础上,紧急抽调参与过大临铁路、菏兰高铁等全局重难点项目建设的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增援。6名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亲自挂帅,分别坐镇主责6条施工道路,这样的“超豪华”人员配置在二公司可谓史无前例。
项目各工点签订施工合同进场后,项目指挥长亲临一线,带领项目主要管理人员与施工队负责人对各施工责任区进行实地勘察,将任务层层分解到各施工队,确定施工工序、施工机械数量配置及节点工期计划,并与各施工队签订了施工进度控制节点责任书。
由于项目地理位置偏僻,沿线施工物资、设备配件等资源匮乏,加之物资供给和物流组织困难,如何满足施工生产需求、提高机械设备工作能效成为“抢抓时间”所面临的一项难题。为了保证项目设备、材料供应需求,在发电机、运输车、钢材、水泥、模板等紧缺原材供应上,项目部选备多家供应商,降低因原材物料供给不及时出现耽误施工的风险,确保现场连续施工作业。
即便各种制约或者影响项目推进的因素都提前充分考虑到了,但现场还是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为保证各项施工作业进展顺畅,项目部利用晚间时间组织大家召开各类专题会议,重点解决制约当前工程施工进度的各环节疑难问题。并针对作业队伍间相互协调、施工工序的合理安排、人员机械的有效利用等焦点、难点问题,逐一排查,逐项解决。
04
中铁十局人“攻”
江河湍急、坑洼泥泞之路
青藏高原,素来有“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之说,天气变化莫测、极端气象频发。进入到5月份,长达4个月之久的雨季,更是成为阻碍项目正常推进的最大“拦路虎”。
|坑洼泥泞|
干工程的人都清楚“降雨停止施工”。对于内地常规项目而言,下雨也许意味着难得的“忙里偷闲”时光,但在这个项目却人人谈“雨”色变。因为降雨不仅打乱了正常的施工计划,甚至雨水带来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都极有可能将之前辛苦形成的作业面破坏冲毁。
即便雨过天晴,受不良地质条件的影响,施工通行道路多处坍塌、一路坑洼泥泞,人员车辆行进都如深陷沼泽,寸步难行,更别说大型施工机械了。
项目管段内工点分布在深山峡谷中,其中芒隧干-3改建道路4号中桥横跨湍急汹涌的澜沧江。汛期到来后,持续不间断的强降雨造成澜沧江水位较枯水期的8米上涨至10米。这对4号中桥水下施工无疑雪上加霜。
“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针对汛期桥梁水下施工,项目部多次邀请外部专家,并协同有经验的协作队伍专门研究制定施工方案。
无法预见的降雨可以使澜沧江水位在短短30分钟内就急速上涨50公分。出于安全性考量,常规的钢栈桥施工法被迫放弃;采取筑岛围堰施工的过程中,3米*2米*1.5米的巨型水下石笼也是反反复复试验多次才勉强顶住了澜沧江上下游高差所形成强大的冲刷力。“人员不撤、作业不停、边抢边修”成了项目施工现场最真实的写照。
05
中铁十局人“护”
风光迤逦、景色秀美之路
作为跨越青藏高原与横断山区的一条“天路”,项目经过了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沿线“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植被带谱垂直分化、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生态物种丰富珍惜、生态敏感区密集交错”。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严格落实环水保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环水保管理体系,专门编制了环境保护施工实施方案、生态敏感区专项施工方案及环境保护应急预案。按照业主单位“四不、三全、两尽、一保护”要求,采取种种有力有效环保管控措施,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全过程。
由于沿线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都非常复杂,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高原气候决定了植被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有些草木要想恢复,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为此,项目部加强对草皮及表土剥离工作的管理,做到表土及草甸“能剥尽剥”、集中堆放,并安排专人及时对草皮进行日常养护。
不管过程如何艰难,人力财力投入几何,始终以打造绿色工地、做环境友好型企业为己任,坚持环水保与工程施工并重理念,注重施工区域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
图文:肖 熊 王志波 王炳海 包发录
编辑:肖 熊 张志超
责编:崔 佳
主办:中铁十局党建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