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铁五局贵州公司资讯】【渝昆先锋】“地下火龙”中的坚守与突破

2025-08-16 02:31:06浏览:157 来源:中铁五局贵州公司资讯   
核心摘要:【渝昆先锋】“地下火龙”中的坚守与突破
中铁五局贵州公司资讯历经1254天攻坚奋战,中铁五局渝昆高铁一分部参建的渝昆高铁重点控制性工程彝良隧道出口段顺利提前贯通。这一重大节点胜利,为全线建成通车打下坚实基础。彝良隧道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内,地处乌蒙山腹地,隧道全长24.8公里,为双洞单线隧道,是目前在建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世界第一长隧。一分部负责出口段施工重任,施工过程中需直面瓦斯、岩溶、涌水、突泥、高地温、软岩大变形等极端地质挑战,洞内常年平均温度达40℃,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在行业内实属罕见。 与“地下火龙”的搏斗 在连绵起伏的乌蒙群山深处,彝良隧道如同一条沉睡的巨龙横卧其中。这条全长24.8公里的隧道,不仅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更因其独特的地质条件,成为建设者需要征服的“地下火龙”。 走进隧道深处,扑面而来的热浪让人瞬间窒息。夏季洞内环境温度最高可达46℃,相对湿度超过90%,形成了名副其实的“桑拿房”。尽管是寒冬腊月,当外界气温降至零下时,洞内依然保持着35℃以上的高温。这种极端环境源于隧道穿越的地层富含地热水,加上岩石导热性强、通风条件差,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巨大蒸笼”。 “第一次进洞时,不到两分钟就感觉全身像被水浇透了一样。”测量队员王逸文回忆道,“汗水顺着安全帽的带子往下流,眼睛都睁不开,头晕目眩的感觉特别强烈。”这样的工作环境对建设者的体能是极大的考验。高温带来的挑战远不止于体感不适。在持续高温环境下,工人容易出现热射病等中暑症状;混凝土凝固时间难以控制,影响结构质量;机械设备因散热困难故障率显著上升;电缆绝缘层加速老化,存在安全隐患。据现场负责人介绍,高温导致工人体力消耗极大,2小时内必须换班一次以防中暑。 多管齐下的“降温组合拳” 面对极端高温环境的挑战,一分部创新性地打造了一套“喷淋+通风+制冰”的综合降温体系,为隧道施工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科技赋能安全生产。 在隧道入口处,三台大型制冰机24小时不间断运转,每天可生产342块、每块重达20公斤的工业用冰。这些“降温神器”通过专门的运输通道,每隔2小时就会分批运往各个作业面。工人们或坐或靠在这些大冰块上,能在短时间内将体感温度降低5-8℃。 “冰块运到掌子面时,工人们都抢着往背上贴。”90后施工员吴炎昌笑着说,“虽然只能维持十几分钟的凉爽,但对大家来说已经是难得的享受了。”通风系统是降温体系的关键环节。项目部在隧道内安装了15台大功率轴流风机,同时,设置了喷淋装置,通过雾化水汽带走热量,使作业面温度平均降低了3-5℃。在物资保障方面,项目部在每个工区都设立了应急医疗点,储备了充足的藿香正气水和降温贴等防暑药品。并且都配备了带有冷藏功能的医药箱,确保药品随时可取、即取即用。 施工组织坚持以人为本。 “宁可慢一点,也要保安全。”这是项目经理樊应来常挂在嘴边的话。项目部严格执行换班制度,确保工人每2小时换班一次。这种人性化的排班制度,既保证了施工连续性,又避免了工人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管理人员实行“三同”工作法:与工人同进洞、同作业、同出洞。每个作业面都确保有一名施工员、一名技术员和一名安全员全程跟班。“管理人员必须做到‘三查’:查工人状态、查设备运转、查环境变化。”项目党支部书记马世洪介绍,“发现异常必须立即处理,绝不能存侥幸心理。” 用汗水浇筑时代丰碑 90后施工员吴炎昌的"“战高温”日记里写到:“2023年7月15日,洞内温度42℃。今天搬运了第八箱冰砖,藿香正气水喝到第三瓶时终于不觉得苦了。出洞时工装能拧出半斤水,但想到村民说‘高铁通了孩子上学就不用翻山了’,这点苦又算什么呢?”这位年轻的施工员负责3号斜井的施工管理,为确保降温物资及时到位,他常常亲自参与冰块搬运。 “刚来时确实不适应,有次差点晕倒在掌子面。”吴炎昌回忆道,“是老前辈教我把湿毛巾塞在安全帽里降温,现在这招都成‘标配’了。”尽管身体不适,他出洞后的第一件事永远是检查次日的工作清单:15台风机的运转数据、200米电缆的老化情况、3个喷淋点的水压记录......这些细节他从不假手于人。当后勤阿姨心疼地说“你们这是在拿命换进度”时,吴炎昌却笑着回应:“等高铁通了,您孙子去省城读书比坐绿皮车快十倍,值了!”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建设者的心声。 掌子面是高温“烤”验最为严酷的地方。每天,隧道内的工人们互相帮忙往安全帽里垫吸汗巾,在腰间别上藿香正气水,做好“战斗”准备。在掌子面附近,温度往往比隧道其他区域高出3-5℃。钻孔工人不得不赤膊上阵,汗水在安全帽下形成一道“水帘”。爆破手老李说:“衣服湿了干、干了湿,一天下来能结出盐霜。”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严格把控每个钻孔的角度和深度,确保爆破效果。 技术团队同样令人敬佩。测量队的王逸文和赵永岗每天要扛着十几斤的仪器在隧道内行走20多公里,为获取准确数据常常要在最热的掌子面停留1小时以上。“仪器比人娇贵,温度太高会影响精度。”他解释道,“所以我们得趁着早上相对凉快时多测几个断面。”进去一趟不容易,有时候他们在里面一呆就是一天。“来,大家快吃点饺子吧。”厨房的李阿姨笑容满面地端出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送到几个连续奋战了一天才回来的测量队小伙子面前。“谢谢阿姨想着我们,回来晚了让您等着,又耽误您休息了。”赵永岗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噙着泪花,伸出手接过饺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彝良隧道的建设故事,是一曲新时代建设者的青春赞歌。在这条“地下火龙”中,每一度高温都丈量着责任与担当,每一滴汗水都折射出初心与使命。当未来高铁列车呼啸穿过隧道时,乘客们感受到的不仅是速度与激情,更有一代建设者用热血铸就的“温度”。正如项目经理樊应来所说:“我们建的不仅是隧道,更是在打通山区群众的幸福路。”这份用汗水书写的答卷,终将成为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中最动人的篇章。 供稿:田小云 游筱编辑:游筱审核:王蕾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中交长沙建设】娄底电力成套设备制造厂房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上一篇:

【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喜讯】机械化公司在局安全生产管理知识暨”现场查找安全隐患“竞赛中斩获佳绩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