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五局贵州公司资讯在渝昆铁路蜿蜒的建设线上,有这样两位女职工,她们或许身处不同岗位——一位在施工现场挥洒汗水,一位在笔尖默默耕耘,但她们都以女性特有的坚韧、细致与热爱,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绽放着独特的光彩。她们是钢轨旁的坚守者,是工地上的奉献者,用青春与担当,为这条西南交通大动脉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她力量”。
1吴婉婷:柔肩扛起千钧任
“这份安全生产知识答卷是新年第一份‘作业’,得分直接计入绩效考核。”新年复工第一天的晨光刚漫进办公室,吴婉婷就抱着一摞试卷穿过走廊,同事们笑着接过试卷,心里都清楚,这位安质部副部长又在用她特有的方式,给大家敲响安全警钟。
从校园踏入贵州公司时,这个扎着马尾的姑娘曾被打上“吃不消”的标签。“女孩子哪能扛得住铁路项目的苦?”工地上的风言风语像沙粒打在脸上,但她攥紧了手里的安全帽:“别人能做的,我只会做得更细。”
她总说:“安全这根弦,松一秒都可能出乱子。”有次暴雨过后,她顶着泥泞在路基段排查隐患,发现一处挡墙有细微裂缝,当即叫停施工,带着技术员守在现场监测了整整一夜,直到确认加固方案可行才离开。那天她浑身湿透,却说“只要不出事,这点累算啥。”
除了跑现场,她更懂得“防患于未然”的分量。整理完当天的隐患整改单,深夜的办公室里,她还在改安全培训课件。把枯燥的法规条文编成“案例小故事”,用事故模拟视频代替文字说明,甚至带着安全员在工地上搞“实战演练”——让大家轮流扮演“安全员”和“违规者”,在互动里把规范刻进心里。“光靠罚款没用,得让每个人从心里把安全当回事。”
在领导眼里,吴婉婷身上有股“闯劲”:面对新的安全规范,她总能第一时间啃透条文,结合项目实际制定实施细则;遇到棘手的隐患整改,她带着施工队逐项攻关,直到所有问题销号。同事们则说:“跟着婉婷姐干活,心里踏实。她看过的现场,我们都放心。”
从初入职场的青涩到独当一面的从容,吴婉婷用8年时间证明:所谓担当,无关性别,只看是否有“把本职做到极致”的韧劲。那些在工地上留下的脚印,在办公室亮到深夜的灯光,都在诉说着一个普通安全管理者的坚守——用柔弱肩膀扛起千钧责任,让“安全”二字在铁路线上生根结果。
2田小云:隧道深处的青春笔耕者
渝昆高铁隧道深处,安全帽的灯光刺破幽暗。田小云举着相机,蹲在刚浇筑完的衬砌旁,追着技术员问:“这个‘二次衬砌’的养护标准是多少?”裤脚沾着泥点,笔记本上已记满密密麻麻的术语——这是她入职三年来多次深入现场的寻常一幕。
2022年7月加入中铁五局后,这个年轻姑娘便与渝昆高铁结下不解之缘。在渝昆铁路一分部综合管理岗位上,她琢磨出“三勤三到”工作法:腿勤跑遍隧道每个作业面,眼勤捕捉钢筋绑扎的弧度、混凝土浇筑的细节,嘴勤缠着工人问流程、追着工程师学技术,再用笔记录下建设故事,用心传递“开路先锋”精神,用情温暖一线建设者的心。
“新闻不能过夜。”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有次深夜,隧道顺利突破关键里程,她抓起相机就往现场跑,拍工人脸上的汗珠,记技术人员的讲解,回到办公室连夜写稿,凌晨便将消息发往媒体。入职两年,她采写的报道登上《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央视新闻等平台百余次,让渝昆高铁的建设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作为分部团支部书记,她总说:“青年在哪,团组织就该在哪。”在党支部带领下,她牵头成立“青年突击队”,带着队员啃下瓦斯隧道施工的“硬骨头”;建起“青年图书馆”,组织“书香润初心”分享会,让工余时光飘着墨香;夏日送清凉、节日送关怀,篮球赛场上为青年加油……这些事,她做得比谁都上心。
如今,她的镜头里有了更多元的画面,电脑里多了视频剪辑软件的快捷方式。“新媒体时代,笔杆子得配上新技能。”她正学着策划专题、剪辑视频,想让更多人看到高铁建设者的坚守与荣光。
公司优秀见习生、先进工作者,局优秀工会积极分子、通讯员、优秀团干部……面对这些,她翻开工作日志,上面写着:青春不必惊天动地,在平凡里发光,就够了。
隧道外的阳光正好,田小云又拿起相机走向施工现场。她知道,渝昆高铁的铁轨在延伸,她的青春故事,也正和这条铁路一起,向远方生长。
她们以不同的岗位为笔,以共同的坚守为墨,在这条钢铁大动脉上写下了属于女性的坚韧与荣光。她们的故事,是渝昆铁路建设史上动人的注脚,更是无数筑路女职工奉献精神的生动缩影——在筑梦的征途上,每一份付出都闪耀着不可替代的光芒。
供稿:田小云审核: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