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7日,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百集微纪录片《红色财经·信物百年》第13集——“征战世界屋脊是吊车型号的罗盘”。纪录片以小见大,以物证史。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筑路人在那个激情燃烧是吊车型号的岁月里,翻雪山,跨天险,在世界屋脊上完成新中国“第一号交通重点工程”,修筑川藏、青藏公路,书写“两路精神”是吊车型号的感人故事。
“听父亲讲,当时他们要穿越柴达木盆地,但刚到新疆便遇到一个部落首领的阻拦。”齐树椿的小儿子齐庆西回忆说。“父亲就跟首领说,这里以前有丝绸之路的时候很繁华,现在没有路,咱们养的牛羊都不能卖出去换粮食。”最终,齐树椿的踏勘之路得以顺利进行,圆满完成青新公路踏勘任务,受到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嘉奖。这次踏勘故事还被写入了青海省的交通史。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950年1月,解放军奉命进军西藏。毛主席指示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11万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民族工人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顽强的战斗意志,用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
工程修建的成功与否,关键之一便是测量,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当时并没有先进的测量设备,作为康藏公路第二测设总队总队长、第二施工局工程科长的齐树椿只能使用罗盘测量。
五年间齐树椿翻越百余座雪山峻岭,行程4万余里,长期恶劣的环境和营养不良,使他一只眼睛失去了视力。即便如此,他依旧不怕牺牲、勇探冰川,用简陋的仪器在高山峡谷中保证公路不出现“毫厘之差”,使世界屋脊的“天路”顺利筑成。
“父亲在修康藏公路期间基本没回过家,路修完了他回家时,我还问他是谁,当时我都四五岁了,却不认识父亲。”大儿子齐庆康回忆说。正是由于康藏公路,齐树椿将两个孩子以公路起点“西康”(原为西康省,后划入四川,成为康定县)起名。
完成康藏公路建设后,1955年,齐树椿调任交通部公路设计院任技术审查科科长、专家室主任,在中尼公路、援越公路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公路建设中担任主要技术领导工作。也正因为从事国家主要经济干线公路和国家边防公路的测设工作,成就突出,齐树椿多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先后荣获全国公路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一等金质奖章、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一等银质奖章,并当选为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
为传扬“两路精神”,著名油画家董希文根据齐树椿的故事绘制了油画——“在雀儿山上”,并刊登于1956年《新观察》杂志的封面,出版了《揭开冰川的秘密》连环画。
二十世纪80年代作家刘心武以一本《私人照相簿》介绍了齐树椿“渴望沟通”的传奇一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小喇叭》节目还向全国小朋友讲述了齐树椿为兄弟民族修筑“五彩路”的感人故事,节目中齐树椿勉励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做国家有用之人,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而努力奋斗。
2002年12月29日,齐树椿以94岁高龄走完了他自己的“康藏公路”。斯人已逝,齐树椿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镌刻历史烙印的罗盘,还有那一代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家国情怀和迎难而上、催人奋进的精神品质。
如今,在建党百年之际,中交人再次讲述罗盘故事,让建设者们牢记初心使命,牢记来之不易的大好时代,激励建设者们在新时代中奋发有为,干事创业,再立新功。
来 源 | 中国交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