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建设全国最快精品地铁,这个团队屡创纪录!

2021-04-11 16:02:56浏览:242 来源:中铁二十二局集团   
核心摘要:建设全国最快精品地铁,这个团队屡创纪录!

日前,由轨道公司参建是大吊车的广州地铁18和22号线工程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计划年内开通。 他们先后克服了深基坑风险、下穿水道风险、下穿既有大道风险,冷冻法联络通道施工风险等,共创新了8种新工艺,节约了约230天工期,节省了2%施工成本。
守正创新 优化施工方案刷新多项纪录
轨道公司参建是大吊车的广州地铁18和22号线是全国在建地铁中运行时速最快是大吊车的线路之一,最高可达每小时160千米。该项目第一台盾构机于2019年4月1日始发,至2020年12月27日,历时635天,6台盾构机全部顺利出洞,共完成8.28公里盾构掘进。

在下穿蕉门水道和西沥水道的过程中,潮汐水位变化达2米,掘进过程稍有不慎极易击穿河床,极易导致地面坍塌,风险极大。经项目部多次组织方案研讨论证,该区间采用了盾体超前注浆和水平注浆加固盾构外围土体,掘进中换刀共开仓152次,换刀202具,是全线盾构施工开仓次数最多、环刀数量最大的区间,难度大、风险高。
据时任盾构经理庞先国介绍,项目部为确保在掘进过程中无停机、零故障,平稳快速推进,盾构队严格落实“红线管理”内容,保证每一个工作点正常运转,取得了当月管片安装累计达271环的成绩,创造了全线泥水盾构单月掘进最佳纪录。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液氮冷冻技术开仓换刀也开创了广州地铁施工建设先河,为后续盾构顺利接收提供有利的保障条件。

盾构机的接收段位于全断面富水砂层,为确保盾构机内外的压力平衡,项目决定另辟新径,改为水下接收。将区间接收井灌水深约33.7米,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任何洞门防护“金钟罩”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端头加固效果,同时存在很大的涌水、涌砂安全隐患。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技术难度大、工法工序繁多,为保证盾构机顺利出洞,项目部严格编制了水下接收安全专项方案和应急预案,为盾构机安全顺利完成水下接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持。
啃硬岩、嚼黏土 六台盾构机攻坚克难顺利出洞
据项目总工程师兰峰涛介绍,轨道公司施工的广州地铁18和22号线项目,主要工程内容为1座中间风井,3条直径8.8米的盾构区间。采用2台泥水平衡盾构机、4台土压平衡盾构机同步施工作业。

其中2号中间风井是广东地铁建设工地中最大区间风井,由于施工地层地质较硬,地连墙采用双轮铣成槽难度极大,关键时刻,项目部攻坚小组进行头脑风暴,改用冲击钻引孔+双轮铣铣槽,大大缩短了地连墙施工周期。在随后基坑开挖期间,2号中间风井采用工法桩对基坑分段后放坡开挖,不仅降低了成本,并且有效加快了基坑开挖进度,为加快主体结构施工提供了有利保障。
与此同时,采用爆破加快岩层开挖进度,相比机械开挖而言,节约工期约12个月,减少人力10000作业人次。在最终攻坚阶段,2号中间风井采用主体结构与内部结构同步顺做的方式,节约了内部结构施工工期,为实现主体结构移交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铁兵9、10号”负责掘进的盾构区间穿越老旧建筑群达100余处,距离村庄距离最近仅10米,施工风险极大。同时,还需下穿长503米、宽330米的蕉门水道,长471米、宽200米的细沥水道,最浅埋深仅为17米。

为了不影响施工速度,项目部投用了多台龙门吊同步配合盾构作业,组建了泥浆站整套装置,相比传统工艺成本节省了30%,装置智能化达70%。
施工中他们还遇到了更多困难,掘进汇总泥浆站预筛出现大量碎石块,泥水环流系统频繁堵塞,掘进过程缓慢。经过多次专家论证,他们决定同时在刀盘位置通过地面打孔冷冻加固刀盘位置松散土体进行开仓换刀。采用“液氮垂直冻结加固土体”的施工方案,比常规盐水冻结速度快10倍,节约了50%劳动力,并且减少时间成本。
创新安全管理举措 以智能化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项目部为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班组安全小组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制定了一线安全管理人员和基层班组安全自管体系,将施工现场分成若干小组,班组长为单位小组长。安全考核直接对班组长兑现,激励班组长参与安全管理。积极调动现场专职安全员、队长和组长的安全管理积极性,提高专职安全员、队长和组长的安全管理责任心,确保安全生产、安全标准、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实,激励现场作业班组、一线作业人员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为实现项目安全生产目标,稳定安全生产形势,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项目部采用了智能化建设工程综合监控系统,监控覆盖率可达100%,可以实现包括安全帽佩戴抓拍、安全监测、环境监测、视频监控、盾构监控、门禁及人员定位系统等多项功能。管理人员不但可以在监控室通过大屏幕实时进行安全监测,还可通过下载手机客户端软件,全程监控施工现场。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只需一键点击手机按钮,即可通过现场的广播、对讲机等通讯设备迅速通知到现场违规作业人员,进行警告。真正将智能化与日常的施工作业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对现场施工环境进行监测,一旦发现PM2.5、现场扬尘等数据超标,立即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项目成立至今,累计开展132场VR培训,覆盖率达2617人次,涉及高空坠落、触电伤害、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隧道逃生五种类别。VR设备强烈的代入感,不仅激发了工人们参加安全教育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于安全事故的感性认识也有了进一步增强,能更快,更有效的掌握相应的防范知识及应急措施,从而实现施工安全教育和培训演练的目的。说起引入VR技术前后的变化,现场安全员张杰深有体会:“以前在现场强调一千遍一万遍的作业规范,施工人员也不当回事儿,这回让他们“亲身”体验了一把,真的是比开罚单还管用!”
党建引领促生产,精心打造智慧管理平台应用
广州地铁18和22号线工程内容多,涉及专业面广,工程规模较大、施工方法较多,穿越地质情况复杂,不利的地层条件加大盾构区间施工难度,为此,项目在成立之初,党支部高瞻远瞩,牵头成立了BIM应用创新工作室,实现了项目各参与方的信息共享,能够对施工进度、资源、质量、成本、安全和场地进行有效、动态可视化管控。

在这期间,项目党支部发挥了真正的政治引领作用。工作室启动不久,小组成员遇到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非常多,加之资源匮乏,造成小组成员心态不稳定,有了气馁、放弃的念头。党支部书记刘旭强发现这种苗头后及时与小组成员进行了谈心谈话,让他们放下了思想上的包袱、心理上的疲惫,并仔细询问了他们遇到的困难。随后党支部牵头聘请了国内BIM领域的专业人士到项目部为他们授课讲解,并带领小组成员到其他单位参观学习。2019年8月,项目部BIM应用创新工作室荣获集团公司“BIM技术应用青年示范岗”荣誉称号,得到了广泛认可。
与此同时,项目部加强企地共建,搭建了党建模式沟通新渠道。自2017年开始,建筑业的各大央企争相涌入,此时,项目党支部站在历史潮头,以敏锐的洞察力与东涌镇党委、镇政府多次沟通协调,提出区域党建联席制度,由镇党委牵头,融合地方公安、消防、税务、水利、电力、通讯、银行等职能部门外加建筑施工单位组成,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进行沟通交流,有效促进了项目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盾构掘进期间正值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项目党支部副书记刘旭强曾多次组织以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为首的技术骨干,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迅速掀起大干热潮,全力有序推动项目建设“大提速”,克服疫情影响所耽误的工期进度,加快施工节奏,充分展示了地铁建设者奋勇争先、冲锋在前的铁兵精神。
自进场以来,该项目在建设进展、安全施工等方面都取得了多项成绩,在盾构掘进过程中屡创佳绩,多次受到业主、总承包部的认可。项目部始终坚持以党建、团建为引领,积极服务于广大职工,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多次被集团公司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在全线各参建单位中第一批获得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先进集体称号。
 (宋强、桂天奇、石英楠、邸欣茹)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中国吊车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集团公司召开2021年经营工作会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