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段历史
波澜壮阔、气壮山河
有一种精神
穿越时空、辉映未来
仪式现场
格尔木烈士陵园,青山肃穆,绿水长歌,纪念碑庄严矗立。上午9时,活动在全体人员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中开始,受集团公司主管领导委托,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罗玉华出席活动并致辞,代表集团公司党委向老铁道兵致以节日是吊车吊篮的问候,表达对英烈是吊车吊篮的无限缅怀。大家敬献的花篮围绕在纪念碑前,缎带上书写“铁道兵战士永垂不朽”。
牺牲烈士纪念碑
下午,参加活动人员来到格尔木南山口、格尔木火车站,重温在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建设中的激情岁月,并围绕“不忘初心踏寻先辈足迹、牢记使命谱写发展新篇”主题展开座谈交流。
老铁道兵代表瞻仰纪念碑
时光回溯到2000年,格尔木当地政府开始修建烈士陵园,得知消息后,决定,将牺牲在青藏线上的铁七师烈士忠骨移迁到格尔木烈士陵园,并树起一座牺牲英烈纪念碑,镌刻上了英雄们的名字。从20年前缅怀立碑,再到如今主动完善碑文,这既是对牺牲英烈们的告慰和缅怀,更体现了十七局党委对46年军旅历史和红色基因的无上尊重与珍视。
格尔木,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坐标。1975年,铁道兵第七师全师开赴青藏高原,修建了闻名于世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大军就驻扎在格尔木;1984年,在青藏线奋战了近10年后,同样是在格尔木,铁七师集体兵改工,投身市场经济,踏上新征程。可以说格尔木既是铁七师军旅生涯的终点,也是一步步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核心成员单位的起点。
当地百姓欢迎铁七师官兵进驻格尔木
告别军旗
成军于抗战期间
江南抗日义勇军领导人合影
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江南抗日游击队、江南抗日义勇军和山东抗日游击队。在抗战期间,分别以新四军和八路军身份参加多次抗日战役,屡立战功。
渡江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分别以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的身份,参加了著名的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作战和福建剿匪斗争,为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不朽功勋。后于1947年合并到华东野战军。
苏州寒山寺
1952年,第三野战军(由华东野战军改称)下辖步兵86师和96师在苏州姑苏寒山寺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工程第七师。
抢建牙林铁路
建师后立即开赴北国边疆抢建我国首条高寒铁路牙林铁路,在零下57℃的大兴安岭林海雪原,铁七师总结出“开挖草皮、冻霜取土”的经验,用3个半月的时间,提前14天超额5公里完成任务。
辉煌于朝鲜战场
195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第七师改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七师,于第一梯队开赴朝鲜战场。在朝的10个月时间里,圆满完成了龟殷铁路抢建、德八铁路改建、纽新铁路复旧,海防筑城和平元、京元、元罗线铁路复旧任务,修筑了“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保卫铁路运输线
1953年5月至7月,铁七师恢复作战部队编制,执行阻击任务和守护朝鲜东海岸海防任务。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电贺:不可磨灭的功勋。
奉献于祖国建设
鹰厦铁路
在高射炮保护下修筑海堤
鹰厦铁路是铁七师自朝鲜战场胜利凯旋后迅即投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既是一条解决台湾问题的战备线,也是一条解决福建经济发展问题的经济线。自1955年2月开始,铁七师与地方民工一起,削高山、填大海,不顾敌机的袭扰,在炮火掩护下,历时22个月,修建了一条宽19米的“十里长堤”,使厦门岛与大陆联为一体,朱德总司令题词“移山填海”。
成昆铁路
战士们在隧道打风枪
1965年4月,铁七师转战成昆铁路,在成昆铁路建设中,铁七师经受了恶劣自然条件的考验,实现技术革新69 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施工佳绩,涌现出向启万、董泽林、杨小毛等一批舍己救人的英雄模范人物。1970年,成昆铁路突破“禁区”建成通车,震惊世界,堪称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迹。成昆铁路与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并称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
青藏铁路
打通青藏线关角隧道
1975年4月,铁七师作为出征高原的铁道兵两个师之一,带领2万余名官兵勇闯生命禁区,修建青藏铁路一期连湖至南山口段,成为将铁路修到昆仑山的第一支部队,创造了“盐湖筑路”的人间奇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108位铁七师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
腾飞于改革开放
总部机关
回望来路
更知前行方向
让铁道兵精神薪火相传
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芒
汇聚成筑底提升的磅礴力量
未来可期
本期编辑:杨少琦、游凯
素材提供:周福荣、张英智
主办单位: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