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石化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爸”气来袭!因为你,我才更有勇气!

2019-06-17 12:20:38浏览:1261 来源:中石化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如果说母爱如涓涓细流,那么父爱就如浩瀚大海。有这样一群父亲,他们在开采石油是变形吊车视频的艰难岁月中,染白了头发。而他们是变形吊车视频的孩子又接过了他们是变形吊车视频的衣钵,在石油石化精神的传承中,在优良家风的塑造中,成为新一代的石化员工。这些“油二代”甚至“油三代”努力工作的样子,像极了年轻时的父辈。在父亲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些年轻人将平常埋在心里的话吐露出来,表达着对父亲的全部敬意和感激。

01


40年前,父亲在国家的号召下,背着简单的行李,坐着卡车来到了陌生的油田,参加油田大会战。面对一望无边的荒野地,耳边传来的是呼呼的北风,和钻机的轰鸣。还没有回过神来,就放下行装,穿上工装,拿起榔头扳手,从此成为一名石油工人,一干就是40年。

没有房子住,住的是草棚,地窝子,身上永远是沾满油渍泥浆的工衣,下班以后想到的只有倒头就睡,唯一的消遣就是和身边的工友唠唠家常,想想自己远方的家人。

爬过30多米高的井架,干过井架安装工。一干就是一整天,吃喝拉撒都在高高的井架上。刺骨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吹在身上,只靠一根安全绳固定在晃晃悠悠的井架上,手脚被冻得冰凉,只能揣在怀里暖一暖,才能继续打扳手上螺丝。

扛过成吨的泥浆药品,干过固井工。一口井干下来,几十吨的药品,重晶石,固化剂,水泥,都是靠着人背肩扛,一袋一袋背上去的。顶着40度的高温,呼吸着弥漫着药品粉末的闷热的空气,身上的粉尘每天都可以抖下好几斤。

为什么父辈能喊出“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为什么能让父辈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是父辈石油人埋头苦干的奉献, 是父辈石油人无私忘我的拼搏,是父辈石油人科学求实的创新。

你们是一面精神的旗帜,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已经深深地烙在了这片热土上,融入了我们年轻一辈的血液里。

石油工程设计公司 吕青


02


我的父亲是一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老油田职工。但是在我心中,他确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我们一个大家庭。

父亲今年76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由部队转业到油田成了一名石油工人。我是在父辈们高喊着:"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声中,一天天长大的油田的孩子。因此,石油家族的血脉注定了将在我一生命运中流淌和漫溢。如今父亲已两鬓白白,满目沧桑,而我正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继承了他的事业,在油田工作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油二代。

父亲曾经给我讲过的关于石油的故事,至今还烙印在我脑海中——30年前爸爸从8695部队退伍,他怀揣梦想,服从组织安排背起行囊来到了当时发展还很落后的滨州地区参加开发新油田项目。胜利油田是中国石油开始崛起的骄傲。那时的胜利油田,严格地讲,仍是一片等待开拓的处女地。爸爸回忆说,当时的胜利油田所在地,土壤的盐碱度高,不具备干打垒的土质所要求的粘性。板房和帐篷一时里供应不上,职工们就只能像土老鼠似的在荒原上到处挖地窝子住。一排排的板房和一个个零散的地窝子,使整个油田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破旧而偏远的乡村小集市。衣着破旧的当地农民,远远的用一双双好奇的目光,打量着闯入这片贫瘠之地的石油工人,然而父亲可不在乎这个,为了实现“我为祖国献石油,早日拿下大油田”那个时代的油田工人干劲十足岂是今天的我们这些油二代站在祖辈创业的肩膀上所能体会的啊!

那时候会开车的人少之又少,父亲被单位分配到司机班学开车,当时的他是何等自豪啊,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在我的记忆中,他是那个望眼欲穿盼了又盼却总是等不到身影;他是一次次承诺却永远无法兑现诺言的“骗子”; 他是喜怒哀乐想要一起分享却总是在见不到的人;他是想拥抱又害怕靠近的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他是我最想念最亲爱的石油爸爸!如今父亲虽然退休了,但他却又总是忘不了他之前开的那辆老解放车、老油罐车。他还经常把这段工作经历将给孙子孙女听,每当说起这段历史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骄傲!

成年后的我大学毕业后也当了一名石油工人,岁月匆匆,转眼之间,我也已在自己的岗位默默地工作了二十多个春秋。看着年过七十的父亲听我讲我工作的的新鲜事儿,感觉他像个孩子似的兴奋,不时也会插上几句他工作时的事,我就会有一种莫大的鼓舞和欣慰。

岁月匆匆,时间都去哪了?父亲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两鬓斑白的老者,感谢父亲,在那个需要粮票供给的岁月给了我们幸福的童年。


胜利油建公司 韦宏霞


03


在我的记忆里,与爸爸朝夕相处的日子并不多。

这是为啥呢?

小时候是因为我有个当兵的爸爸,长大后是因为我有个干海工的爸爸。

老李1995年从部队转业到胜利油建工作,那年我7岁,他在部队的14年时间,错过了我美好的童年时光。小孩子几天不见你便就不认识了,因为在部队的原因,爸爸3个月或者半年才回来一次,每次都要重新认识,我妈跟我说,我爸回来的时候我都不让他跟我们一张床睡。就因为这又有了另外一件趣事,那时候哪有视频啊,家里连电话都没有,为了能加深我对我爸的印象,我妈就开始天天拿着我爸的照片让我认,搞得后来我见了带大盖帽的都喊爸爸,我爸跟战友的合照,指哪个都叫“爸爸”。

转业工作后,爸爸在家的时间也不多,一出海就是1个月、3个月,甚至半年。身为船长,他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我甚至会吃醋,觉得自己还不如他的那条工程船,每次休班回来我总是会缠着他,让他给我讲施工中的故事。

曹妃甸单点维修项目施工时,最后一条16寸单层注水管线的施工作业一波三折,由于天气原因,经历过三次就位,两次临时弃管、两次收管作业,避风期间遭遇9-10级强风,浪高达4米。“风大的时候,你躺在床上,一晃你就坐起来了。真正干起活来,离岸很远,手机是没有信号的,不能给你们报平安,我有时候也是很着急。可是没有办法呀,工作嘛。”想想他们在船上一点一线的生活、周围都是海水的孤独、联络不到外面世界的烦躁,我特别佩服这样一群干海工的人,什么叫抛家舍业、与世隔绝,大概就是他们这样吧。

在茂名石化30万吨单点系泊输油终端海底管线施工时,听爸爸说这个项目单管口径1219毫米,加配重层后最重可达33吨,是目前亚洲设计管径最大、单管最重的一条海底输油管线,他干海工20多年来也是头一次遇见。爸爸说:“业主要求新建管汇管口标高、方位必须与原管汇基本一致。对于海面上焊接连头来说,能达到此精度,绝非易事。加上初期焊接合格率低、设备故障率高等问题,我们压力很大,但是我们902船经过436天的施工,还是完美完成了施工任务。期间还经历了台风“妮妲”、“电母”的袭击。我说这些,你听得懂吗?”我确实听不懂,但是我愿意和您分享过程的艰辛和胜利的喜悦呀。

晒黑的皮肤,沙哑的嗓子,这是每次爸爸出海施工回来的标准特征。很多人都羡慕我,因为我有一个当船长的爸爸,可是我更希望他可以陪在我身边,一起品味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最后表个白吧,爸爸我爱您,我愿意做您一辈子的小情人。


胜利油建公司 李峰


04


作为油三代的我,儿时正当江汉油田“大会战”,父亲工作任务繁重聚少离多,大多记忆里都是母亲陪着我,每次父亲出差回来对我而言都是一个惊喜,我喜欢在父亲回来的时候坐在他身边听他讲述外面世界的精彩。也正是这段时间我了解了祖辈的一些经历:祖父作为第一代石油人从玉门油田和铁人王进喜一起进入大庆油田进行会战,期间曾荣获大庆油田战区标兵的光荣称号,当时正逢祖国各地油田如火如荼大开发的时期,江汉油田正是其中的一个油田,各个军区油田技术能手都抢着要求来此奉献。也正是这个时候父亲随同祖父从大庆油田转战到江汉油田参加开发会战,于1970年在江汉油田大修厂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在新疆军区汽车团参军, 5年后复员回到江汉油田运输二大队。这段经历把父亲本来那油田人的刚毅的性格再一次炼化。1979年进入江汉油田设计院车队,在此工作期间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模范个人、局先进个人等称号,职务也由班长慢慢晋升到车队队长,在父亲的精心管理之下,车队从1997年到父亲离职期间没有发生一起上报事故,被管理局评为安全文明车队。

而我作为一名油田子女,生在油田长在油田,对油田有着无限的憧憬和热爱。在我成长的历程中,父亲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学会吃苦,对油田充满爱,付出自己的所有去刻苦工作”。

2006年至2008年,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工程立项建设,我带着父亲的叮嘱与关爱进入川气东送项目组,有幸参与全过程,攻坚克难。这三年是苦战的三年,项目大、任务重、时间紧,我和同事在项目上一干就是三年,没有时间回家看望家人。山区工作最大的难题就是外业测量,四川平均海拔在1400米,外业测量全是靠施测人员一步步的走出来。山有多高我们就上多高,谷有多深我们就下多深。恰逢2007年夏天又是川渝百年不遇的高温天气,白天室外温度高达40°以上,清晨5点起床去现场,下车身上就已经湿透。到了现场每个人既要背仪器设备,又要背水和干粮,加起来有十余斤,一头扎进山区工地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9点到家身上披着一身白白的汗渍。一吃完饭就开始进行内业计算和地形图绘制,一干就到凌晨两三点,通宵也是常态。这期间心中最大的暖意就是父亲的电话,嘘寒问暖之后父亲总会说到:“坚持住!学会吃苦”。在父亲的教育与鼓励下,我不仅获得了一些个人荣誉,同时参与的 “川气东送宜昌-潜江段” 也获得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优秀工程勘察三等奖。

一提起“父亲”这两个字我的心中就有着无限的爱与酸。父亲在我童年的心中就是挺拔、坚强、魁梧。越长大,父亲就越老,曾经几时在冬夜趴在阳台扶手上看着步履蹒跚在风雪中回家的父亲,我知道该让他的肩膀休息休息了……


节能环保公司  李泽


05


作为一个“油二代”,小时候对于父辈记忆最深的可能就是一家人团聚后的欣喜和父亲离开时的不舍。

由于工作关系,他能教我的时间并不多,望子成龙的他,一直以身作则,勤劳、踏实、细心、负责是我从他一次次出差的身影中体会到的。他总告诉过我,习惯是最好的导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也有注意到陪在他身边最多的就是他那黑色的笔记本,我现在不管去哪里也有随身带一个笔记本的习惯。

毕业后的我,回到了原江汉设计院,现在的中石化节能环保公司,进入了设计这个行业,他要求从我的基本功抓起,不仅要会画图,还要养成好的画图习惯,图面、细节都很重要。我第一次画完图给我们科室的老同志看时,简单的修改批注之后,一句“这小伙子画图不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作为一名父亲,他最高兴的就是听到有人夸我,夸我一句比夸他自己十句更开心。2017年他知道我担任了我们所里的团支部书记时,真的高兴坏了,这是领导和同事对我的一种信任和肯定,时不时还叮嘱我,团委工作和设计工作哪边都不能放松。

我牢记父亲的教诲,获得了公司“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团干”等荣誉,我知道这些对我的肯定里,有一份是他的功劳。

2013年7月12日开始,他就长期驻扎在涪陵页岩气田这里,一晃就已经6个年头了,现在我也在涪陵产出水项目部,“上阵父子兵”这句话用来形容我们父子俩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论工作还是生活,父亲一直以身作则的为我树立榜样,时刻叮嘱我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在这些习惯的促使下成为他的骄傲。


节能环保公司 龚奕


06


我的父亲来自贫穷的山东农村,19岁时参加1977年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高考,全县就他一人考中,他放弃参军,选择上胜利石油学校,从此成为石油人。后来,他经人介绍与同样是农村的妈妈认识、结婚,后来,有了我。听我母亲讲,我在不到100天大的时候从老家被抱到了中原油田生活。一直到现在,我也成为一名油田人。

小时候印象里的爸爸有一个特点“不爱笑”,加上经常在环境枯燥的井队打井,回家较少。所以小时候我既对爸爸有距离感,又有天然的崇拜感。从旁人的口中,我知道他对工作一贯有极为认真的态度和十分严谨的工作作风。他的第一个岗位是井队技术员,一直到后来的平台经理,他是越发的忙碌、压力大与身心交瘁,而我成长的岁月也同时是他从来以井队为家,以工作为重的岁月,家里都是我和妈妈两个人。偶尔一家三口团聚吃饭,在爸爸和我不多的对话中也基本上是把书读好之类的话语。因此,我和爸爸之间的关系总是保持在模糊的地带,不远也不近。但是有三次对话是爸爸留给我印象很深的,也为我日后树立端正的工作态度起到莫大的影响。

我9岁生日那天,爸爸专门回家,说还带了一个礼物给我,当他郑重其事的将一个老鼠生肖的铜板递到我手中,并柔声说希望我的女儿诚实正直、健康成长的时候,那一刻的温暖从此刻在我心中,也铭记住诚实正直、健康成长几个字的分量。对于不善言谈的爸爸来讲,能亲口说出对自己女儿的祝福,对我来讲是莫大的幸福,他也一定是付出了很大的勇气。

在我初三暑假的一天,爸爸在家很难得的主动靠近我,给我讲了一个松下幸之助的励志故事。他讲,松下成功的一点经验不是他比别人聪明多少,而是每件事都比别人更努力一点,只要在一件小事上你愿意付出比别人多一点点的努力,时间长了就会累计更多的经验和成就,人和人的差别并不大,如果有就在于你是否愿意多付出那一点点。我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把爸爸的话记在心里。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油田建工上班。他叮嘱我,工作了要按时上班,踏踏实实工作,不要去盲目争取不属于你的外在东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简单几句话,让我带着有些被打击的情绪清醒地开始了工作生涯。因为看惯了也学会了爸爸低调的作风,加上生活中常被他敲打和提醒,所以我在工作上既谦虚谨慎、虚心向学,又力求完美、如履薄冰,没有年轻人常有的浮躁和骄纵,这也使我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沉稳和执着,在工作动力上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

父亲是油一代,老实人,办实事,讲奉献,讲纪律;我是油二代,新时代、新风貌,但同样是纪律严明,对待工作严格要求。石油精神的传承,就发生在我们这样一个普通的石油家庭里。


中原建工公司 栾亚敏


07


“小时候,我跟我爸,那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中原油建西南工程项目管理部张洋回忆起父亲如是说。他的父亲叫张玉峰,是中原油建华南分公司广西天然气支线管网工程项目的生产经理。在别人眼里,他是排除万难吃苦耐劳的生产带头人,是认真严谨挑灯夜战的技术创新者,是铁骨铮铮的石油汉子。“很小的时候,油建一大队早上7点半点名,天还蒙蒙亮,我爸就上班去了,等我起床,总是寻不见他的身影。晚上我都睡了,他才下班回家。”在他回忆里,老爸是那个望眼欲穿盼了又盼却总是等不到身影,是喜怒哀乐想要一起分享却总是在电话那头低沉的声音,是想亲近又害怕的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张洋与父亲都是不善表达感情的性格,直到他参加工作后,体会到了油建的艰辛,露天里、管沟旁,随便一块石头、一片田埂就是他们的餐桌和食堂…他突然明白了父亲选择的坚守、奉献和奋斗。“我爸在油建兢兢业业、默默地奉献了一辈子。孙女出生了两个月了,他还没有亲手抱一抱。虽然他在外部项目很少回家,但我与他之间这种不必言说的情愫,一直是我坚守岗位的信心、攻坚克难的力量,始终伴我左右。选择这身油建红,也许就是我爱我爸的方式。”


中原油建 张洋


08


从小就随父母来到油田,随着年纪的慢慢增长,从刚开始只知道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油田人”,再大些还听到有“钻井人”、“ 作业人”、“ 油建人”…那时候对各个名词都不是很了解,只知道都是一群穿着脏红工衣回家的上班人。直到自己在油田参加工作后才真正知道什么是油田人!我们分布在各个工艺和工作岗位,是油田蓝图的绘制者,是油田城市的建设者,我为我是一名石油人感到自豪。


中原油建公司 刘春雷


09


父亲是在武汉服兵役的,是一名陆军野战兵。当兵造就父亲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意志。1961年,父亲从部队转业回来,参与到江汉油田大开发中,用人拉肩扛的方式修筑了五七大道和红旗大道。

在父亲给钻井队值班的日子里,那时的路条件非常差,车轮经常陷在泥巴里,都是靠人力将车轮拉出,回到驻地满身都是泥泞,也顾不得填饱肚子,累得倒头就睡,但他仍对工作充满了无限热情,不断奉献着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江汉油建公司  郑亚琦








每一位父亲都是伟大的,尤其是老一辈的石油工人,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如何学习、坚守、奉献、感恩!在这里大脚丫祝全天下的父亲们,节日快乐!你们是最棒的!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中国吊车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中交一公局集团新闻周报(第10期)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