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年是拖拉机吊车视频的风雨兼程,她以执着是拖拉机吊车视频的坚守,诠释了一名女工对工作是拖拉机吊车视频的责任与热忱,把一种极致的品质和追求,高高挺立;
46年的四季轮回,她以最初的信仰,书写着一个赤子对企业的忠贞与情意,用一生无私的付出和奉献,默默守候。
她叫雷敏,是房桥公司钢结构分公司钳工班班长,高级钳工。
1972年11月雷敏出生于云南鲁甸;1973年,襁褓中的雷敏跟着父母还有哥哥随厂搬迁至北京房山;1992年8月中技毕业后到公司工作,是一个生在厂里、长在厂里、爱在厂里的“大厂子弟”。
扎根这里
1973年冬天北京留念
随厂搬迁过来的不止雷敏一家,他们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孑然一身,但似乎都抱定着“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的信念扎根在这里、建设在这里。他们的生活也深深地融入到了这里。打小雷敏就明白:家就在厂,厂就是家。
1978年和家人在天安门广场拍照留念
1988年和妈妈在公司办公楼前广场拍照留念
上初中的雷敏,因父母工作忙碌,做饭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她的头上。于是到饭点的时候,总能看到她给工作中的父母送饭的身影。彼时,雷父任吊车司机,母亲是一名钢筋绑扎工。雷敏每次去车间,都能深切地感受到父母和叔叔阿姨们对工作的那股认真劲,这让逐渐长大的她,感觉到在这里每一份工作的神圣,让她从心底觉得工作本就该如此,既然去干,就要热爱。
奉献在这里
许是从小受父母的影响,1992年刚刚毕业的雷敏,毅然决然地来到厂里工作。当时刚入厂的雷敏就“不幸”地被分到了钢结构车间有名的“脏累岗”——钳工班。当时钳工班人少,锚固板都要自己抬上打孔平台,一块锚固板就有15斤重,一天一人要抬300多块,装卸三四个来回,再加上不断飞溅的乳化液,一天下来胳膊、脸上不知道要被乳化液清洗几遍。这种工作环境即便是男同志都避之不及,可是雷敏却“乐在其中”,坚持了下来,一干就是整整27年。
27年,她虚心学习技能,刻苦钻研技艺,踏踏实实工作,勤勤恳恳苦干,像一颗铆足了劲的“螺丝钉”,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和非凡的技艺。加工的配件尺寸从未出现过一丝一毫的偏差,研究发明出的夹板、压杆、锚固板画线胎具等等多项小改小革,不但简便了加工流程,保证了加工精度,更大大提高了加工速度和完成效率,为后续组装省时省力,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工作之余,雷敏善思考、勤总结,多次提出精益改善内容,将产品打孔程序更加合理化、简便化。
传承在这里
2010年,雷敏担任钳工班班长。对待新来的每一名钳工,她都亲自带、亲手教,毫不保留的传授技艺。生活里,谁有困难,谁家有事,雷敏总是义不容辞的顶班、替班,能帮忙的绝不袖手旁观,工友们都从心底服她、敬她。
作为一班之长,雷敏在工作中始终强调并身体力行三个“勤”字,即“勤询问,勤检查,勤排除隐患”。她说:“钳工这个岗位,安全是最首要的,安全就是要天天讲、时时提,不能有丝毫懈怠。我们必须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保证质量,完成任务。”
2015年,雷敏被选任职工代表,面对提案选择,她第一时间就想到车间那几台陈旧的操作设备,她没有听取别人写与自己福利待遇息息相关的意见,而是郑重写下为车间增添新设备的提案。当提案通过,新设备进场那天,雷敏比谁都高兴。
在她的带领下,2018年钢结构分公司的钳工班被集团公司评为先进班集体,而她个人也收获了集团公司先进女工、公司先进个人、工会积极分子等一系列的荣誉称号。
挚爱在这里
在雷敏的心里有一杆秤,这杆秤上,工作远比家庭重要许多,这源于这些年来家人对她无条件的支持与理解。
雷敏和老公从小便相识,两个根正苗红的“厂二代”,一起在厂里上幼儿园、小学、中学,最终一起走进厂里,走进同一个车间,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雷敏的公婆退休前曾是厂里的领导干部,但未以权帮过雷敏,退休后,尽最大全力照顾两人,还接过照顾孙女的“接力棒”;每天变着花样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甚至出去游玩都不敢去太远的地方,怕孩子们吃不好饭。
一桩桩、一件件温暖的生活琐事,时时打动着雷敏的心,她知道,家人就是她最坚强的后盾,正因为后方有了他们的无私付出,她才能在一线勇往无前,无论多苦多累,想想他们,她就觉得值了。
2018年全家福
雷敏深深地爱着这个她出生、成长、老去的地方,她是与这里一同长大的孩童,更是见证这里一切改变的记录者,她愿意把一生奉献给这个她为之奋斗过的地方,因为她一直不曾忘记:家就在厂,厂就是家。
文 | 李 静 陈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