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萨希瓦尔电站
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首府拉合尔西南约120公里,拉合尔是巴基斯坦的经济中心之一,这里人口稠密,产业集中。一直以来,频繁停电成为制约拉合尔发展的一大瓶颈,不仅夏日里居民生活炎热难熬,许多工厂企业也无法全力运转。
2015年,萨希瓦尔电站落成,填补了巴基斯坦1/4的电力缺口,极大保障了拉合尔及周边地区的电力供应。
在磨练中更好成长
“我的青春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度过,这是一段让我自豪、难忘的时光。”2022年初,巴基斯坦萨希瓦尔燃煤电站中方运营管理人员孙震告别这片自己挥洒汗水的热土,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电站为周边地区1000万人提供用电保障。”孙震说,这座电站的稳定运营对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经济和工业发展十分重要,大家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了许多心血。
为协助巴基斯坦解决技术人才短缺问题,电站从运营之初就招募了巴方员工,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能力,并能够逐步接手电站的运营。
作为中方运营管理人员,孙震带领的班组中有一半是巴方员工,哈桑是其中一员。他刚从大学毕业,有着不错的理论基础,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为了确保电站的长期稳定运行,孙震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技能传授给巴方员工。“把他们培养好,就是对电站的未来负责。”
一开始,语言是中巴员工交流的难题。为此,孙震一面努力学习专业术语,一面主动找年龄相仿的哈桑练习日常口语表达。很快,孙震和哈桑就找到了共同的兴趣爱好——足球。下班后,他们一起组织中巴双方员工看球、踢球,大家在工作之外越来越熟络。
“由于平时交流很多,孙震的英语水平进步飞快,令我们惊讶,我们也积极向他讨教工作问题。”哈桑说。不经意间,运营初期中巴员工交流不畅的难题迎刃而解。
疫情防控期间,孙震被任命为电站防疫工作负责人。他知道,做好防疫工作是为了保障1000万人能够正常用电,这件事丝毫出不得差错。他说,制定防疫要求不难,难的是确保大家认真执行。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向大家宣传防疫对电站运营和周边民众用电保障的重要意义。心中有这样一份责任感,中巴双方员工都能做到执行防疫要求一丝不苟。
从2015年来巴基斯坦至2022年离任,7年时光,孙震很感激这段经历和磨练,“我们的努力改变了巴基斯坦缺电的状况,也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文刊载于5月9日《人民日报》国际版 记者程是颉)
坚守岗位,只为家乡更美
阿维斯·海德尔是萨希瓦尔电站检修部燃料专业铁路调度班的副班长。2015年,随着电站开工建设,大学毕业后的海德尔成功入职电站。海德尔向记者表示,作为电站的一员,他参与了从建设到运营的全过程,和中国的同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携手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大家一起成为命运共同体。
自疫情暴发以来,电站实施了严格的防疫措施,海德尔已经在电厂与其他中巴同事连续工作了25个月。与项目上的中方坚守者不同的是,海德尔的家乡离萨希瓦尔电站只有10分钟车程,完全可以随时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巴基斯坦多个重要节日,可他却克服了很多困难,选择坚守在工作岗位。当其他巴籍员工因婚姻等个人因素不得不暂时离开时,海德尔决定把自己的休假机会让给同事。当被问及这么做的原因时,海德尔激动地说:“我亲历和见证了萨希瓦尔电站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它的建成给当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直观的受益就是附近地区以往每天停电7~8个小时的情况没有了,老百姓脸上笑开了花,这真是不敢想象的好日子!”而海德尔的家乡就是电力覆盖的村庄之一,那一张张被照亮的幸福笑脸中就有他的亲人。
负责萨希瓦尔电站运营的华能山东如意(巴基斯坦)能源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主任徐衍安向记者介绍,疫情期间,以海德尔为典型代表的一批巴籍员工完美地展现了建设者对工作的坚定承诺和奉献精神,他们与中方员工一道,表现出了对工作职责极大的责任感。徐衍安表示,疫情暴发以来,很多巴籍员工与中方项目人员一道坚守岗位,超过130名中方员工连续两年就地过年,而一大批巴方员工则“舍小家为大家”长期坚守项目地。有巴籍员工在儿子出生时主动放弃回家,继续坚守了10个月才回家看望妻儿。
正是这些可敬的坚守者们确保了电站在疫情下不停工不停产,保证了电力持续稳定供应,维护了电站健康可持续发展。
(原文刊载于5月2日《光明日报》第四版 记者张任重)
从汉语“天才”成长为行家里手
黝黑的脸庞,中等的身材,明亮的眼睛,见人就乐呵呵的一个小伙子,这是另一位来自萨希瓦尔电站的巴籍员工穆罕默德·亚希尔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中方同事们平时更喜欢称呼他的中文名字:杨汉杰。
杨汉杰今年30岁,毕业于巴基斯坦木尔坦大学科学艺术专业,2017年正式加入萨希瓦尔电站。徐衍安回忆,认识杨汉杰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一次他来办公室找我签字,一见面便道了一声标准的‘上午好’,而且用熟练的中文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进一步交谈后得知,杨汉杰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从最初只会说几句蹩脚的口语到现在完全实现中文无障碍交流的程度。对此,杨汉杰表示,学习的过程很艰苦,中间有几次想放弃,但还是咬牙挺了下来。“会说中文极大方便了我的工作和生活,而且老板也很喜欢我。”他自豪地说道。目前,杨汉杰是萨希瓦尔电站中文最好的两名巴籍员工之一。
在徐衍安眼中,勇于并坚持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是杨汉杰最难能可贵的一面。工作中,他勤奋好学、刻苦敬业、认真负责,工作态度和能力得到了部门领导和其他同事的一致肯定。这也使杨汉杰从最初的一名学徒工一步步晋升为目前的物资部主管助理。现在,杨汉杰已经是一名成熟专业的行家里手,他领导着9名巴籍员工,负责公司所有采购物资和备品备件的存储、管理和维护,还为两台机组的安全稳定运维提供重要的保障。
新的一年有新的愿望。杨汉杰的愿望是:“祝公司越来越好,我会继续努力工作,争取加薪升职。等疫情过去,有机会要带我的家人去中国旅游,我很爱中国!”
(原文刊载于5月2日《光明日报》第四版 记者张任重)
一个机遇
改变了个人和家庭命运
目前在萨希瓦尔电站运行部工作的穆罕默德·穆尼布出生于巴基斯坦一个偏远小村庄,他自小便下定决心:必须上大学,走出小山村,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因此,穆尼布一直努力学习,终于在2011年考上了大学,但是学费却不是一个贫困的山村家庭能够承受得起的。距离梦想实现只有一步之遥,贫穷却再一次成了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穆尼布至今难以忘怀。后来,他争取到了休学一年的机会,一方面自己打工挣钱,另一方面父亲也帮忙凑学费。第二年,穆尼布终于迈进大学校门,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15年。这一年,穆尼布经过层层选拔,顺利入职萨希瓦尔电站。同年11月,他同57名巴籍员工一起赴中国培训学习。在华期间,华能山东公司对巴籍员工们进行了系统专业的培训。穆尼布和13名巴籍员工一起被分配到华能德州电厂进行现场培训。在培训中,穆尼布努力、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生活中的礼貌谦逊,让他收获了来自中国师傅们的高度赞赏和深厚友谊。
在经过为期9个月的培训后,穆尼布回到萨希瓦尔项目现场,又经过5年多的学习和实践,他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成长为660MW燃煤电站的主值班员。穆尼布说,目前他在岗位和收入上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家庭条件日渐优越,个人和家族的命运就此改变。从此,贫穷再也无法阻止穆尼布家下一代孩子梦想的飞翔。
徐衍安向记者表示,电站的建设和运营为当地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项目建设期间,约3000名巴籍员工参与施工,数千个困难家庭因此得以改善。如今,500多名巴籍员工奋斗在电厂的各个岗位。与此同时,电站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投资2600万元人民币建设了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可提供中文、仿真机、焊工、电工、化验等多项专业培训,每年培训学员逾千人次。
越来越多的巴籍员工像穆尼布一样,正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走向更高的岗位,与萨希瓦尔项目和中巴经济走廊共同成长,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
(原文刊载于5月2日《光明日报》第四版 记者张任重)
责编:贾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