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
零
TAN
碳
是通过减少碳排放
抵减“碳足迹”等方式
本期
华博士摘选4名专家观点
二是颠覆性是二手吊车的转型,如风电、光伏和水电等提供了同品质是二手吊车的电力供给,但彻底同“碳”无关。我国水电的占比在17%~18%左右,风、光占比合计仅10%左右,而德国零碳可再生能源的占比达到了46%,也很稳定。
他认为,在把握转型机遇的同时,对其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加以防范同样重要,包括跃进风险、金融债务风险、高碳锁定风险和国际市场风险等。能源系统转型不可能一步到位,而相关的消纳能力、输变电和微电网的协调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些领域已经形成的资产会面临被闲置和浪费的风险。
来源:《中国经营报》
针对我国能源转型,他提出五个方面思考:
一是实现“30·60”目标将重新定义人类社会的资源利用方式,是挑战更是机遇。
二是面向碳中和的未来能源,其核心是由一系列颠覆性、变革性能源技术作为战略支撑形成的全新能源大系统。
三是碳中和将引领构建全新的零碳产业体系,人类将走向基于技术创新的新能源开发利用。
四是“双碳”将引发数百万亿元的投资与产业机遇,一批新技术、新行业、新商业模式将诞生。同时,一些传统行业如不变革,将被颠覆与消亡。
五是面向碳中和的能源变革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问题,需要基于技术、管理、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等多层面进行科学设计与决策。
来源:《上海证券报》
他表示,8月底以来的大面积限电,凸显了近中期煤电在电力保供中的主力位置。“十四五”期间煤电有一定发展空间。2021年煤电升级改造方案目标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向调峰和供热服务转变;到2025年,全国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
他认为,“十四五”期间处于碳达峰缓冲期,煤电规模及发电量有新增空间为可再生逐步替代争取时间,需要控制煤电规模,发挥存量机组灵活性和容量价值,以及高效机组合理利用率。“十五五”期间电力行业排放进入峰值平台期。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他表示,可再生能源和氢能将共同支撑能源转型和产业绿色升级。中国从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体系,跨越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低碳能源体系,直接进入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绿色能源体系,需要综合替代原有石化能源的供电、供热、供料三个生产要素,才能实现能源结构的真正转型,简单的电力替代,不可能实现“碳中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长按二维码查看
上期回顾
火电机组供电煤耗应避免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