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十三局集团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铁建首席专家、铁四院总工程师肖明清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一荣誉,是对他三十余年来在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卓越成就和重大贡献的权威认定,标志着中国铁建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肖明清:穿山越水的追光者
隧道尽头那道光,照亮的是肖明清三十余载科研报国的初心,也是中国从“隧道大国”迈向“隧道强国”的辉煌之路。
肖明清,汉族,1970年12月出生,博士学位,正高级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现任中国铁建首席专家、铁四院总工程师。
作为我国水下隧道设计的主要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肖明清主持了
80余座水下隧道及包括我国首批高铁和城际铁路在内的
近千公里山岭隧道和500余公里城市隧道的研究与设计 ,在隧道设计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工程实践等方面作出了原创贡献,强力推动我国从“隧道大国”向“隧道强国”迈进。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出版专著9部,主参编国家/行业标准12项,发表论文百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49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詹天佑铁道科技最高奖、全国杰出工程师奖,当选全国劳模、央企楷模。
开拓水下盾构隧道总体技术新模式与安全质量设计新局面,引领水下隧道技术发展
开拓水下盾构隧道总体技术新模式与安全质量设计新局面
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
武汉长江隧道,是长江上建成的第一条隧道,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中华民族实现了“隧穿长江”的百年梦想。
作为武汉长江隧道的总设计师,肖明清开创了我国在复杂环境与地质条件下修建大直径盾构隧道的先河,为跨江过海的隧道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武汉长江隧道起步,肖明清在大型水下隧道新的领域不断“破题”,主持了80余座水下隧道的设计与研究,开发了长江、黄河等强冲淤河床盾构隧道埋深设计模式、“顶部排烟+底部疏散”公路隧道工程布置模式、“管片+非封闭内衬”韧性结构体系模式,建立了管片开裂错台分析方法与控制技术,创立了高水压接缝密封防水新理论与新技术,引领了隧道设计技术发展。
创建高铁水下盾构隧道结构体系与地中对接新技术,发展高铁修建技术和现代盾构技术
我国采用盾构法施工的首座水下铁路隧道——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
2011年12月26日,伴随着广深港高铁的通车运营,由肖明清设计的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水下盾构法隧道——狮子洋隧道建成通车,一举打破了我国铁路“遇水架桥”的常规思维,开创了我国铁路穿江越海“桥隧并举”新局面,实现了世界高速铁路水下盾构隧道从无到有的突破。
依托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等隧道设计,肖明清构建了围岩/管片结构/内部结构一体化设计方法,创建了土岩复合地层高铁隧道“单/双衬结合”“管片+内衬+隧底纵梁”结构体系,解决了世界首座高铁水下隧道结构安全保障、轨道平顺性控制难题,成为铁路水下隧道结构主导形式。其发明的盾构地中对接新技术,解决了深水宽海域隧道修建难题,将我国盾构隧道连续修建长度由三千米级提升至万米级。
创立钻爆法隧道结构设计新理论与水下修建新技术,突破设计技术瓶颈
创立钻爆法隧道结构设计新理论与水下修建新技术,突破设计技术瓶颈
肖明清著作《隧道支护结构设计总安全系数法》
武广高铁是我国第一条开工建设的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226座隧道串起了这项世纪工程。长24.7公里的大瑶山隧道群是世界首个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隧道群,肖明清成功解决了特长高铁隧道修建与隧道群防灾疏散难题。
肖明清在国际桥隧大会上作学术报告
“隧道初期支护究竟能承受多大的荷载?如何证明隧道设计是安全的?”肖明清一直思索着这个问题。经过10年的学习思考和2年多的深化完善,肖明清创立了隧道支护结构设计总安全系数法,突破了长期依赖工程类比法的设计瓶颈。该方法纳入高校教材,应用于多座单洞和空间小净距隧道设计及高原铁路隧道等安全评估。同时,肖明清还研发了大断面抗水压结构与防水方法,创新了水下浅埋暗挖技术,创建了二衬水压力计算方法和泄压环控制水压力技术,解决了多座深水隧道结构设计难题。
从大江大河,到蔚蓝深海,一次次创新,一次次突破,肖明清让水下隧道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闪亮名片,极大地推进了水下隧道的技术进步。随着一座座跨越天堑的隧道贯通,中国的隧道技术正在走向世界前沿。
推荐阅读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