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成果丰硕科研突破 近日,中国公路学会公布第六届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获奖名单及2025年度隧道与地下空间“四新技术”重点推广目录公示名单,公司申报的5项成果脱颖而出,斩获
金奖1项、一等奖1项、银奖2项、二等奖1项。
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 作为公路建设行业的顶级赛事,由中国公路学会主办,旨在加快实施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战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公路交通行业的广泛应用,大力倡导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开展发明创造与科技创新。本届大赛参赛项目涵盖路基路面工程、结构工程、交通工程及信息化、附属工程等四大类别,竞争激烈。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组织的 “四新技术” 征集与评选,则聚焦遴选行业内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的优秀技术成果,助力行业技术进步与高质量发展。
金 奖胶州湾二隧项目的“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泥浆和渣土成套智能检测设备研发”
,通过采用智能识别算法,实现对泥浆指标与渣土体积的准确识别、检测,形成的盾构泥浆与渣土状态智慧识别与预警平台,能够对盾构泥浆性能与渣土量自动化、智能化识别显示,可为盾构掘进动态控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同时具备良好的可复制性,能够适应于行业内各项同类型的隧道施工中,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
银 奖南京和燕路过江通道工程
的“基于聚氨酯发泡的盾构机常压刀筒闸门失效应急处置技术”
,攻克超大直径盾构机常压换刀时闸门失效引发的泥浆喷涌难题,该技术通过聚氨酯浆液快速凝结封堵失效刀筒,实现常压安全作业,作业时间由5小时压缩至2小时,人员从8人减至2人,成本大幅降低,其高效安全的突破性应用,为长江隧道等高水压盾构工程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填补行业技术空白。
“基于机器学习的盾构智能掘进创新应用”
,打造了覆盖设计、制造、掘进、拼装、管理的全链条智能体系。依托企业级盾构大数据仓库,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对历史与实时数据进行地质自适应分析,实现盾构掘进参数的动态优化;基于盾构姿态与管片拼装协同控制算法,实现管片生产、运输、拼装各环节智能化协同;融合GIS、AI、物联网等技术构建盾构施工虚拟场景,实现掘进过程仿真预测与风险预警,推动工程管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转变,助力安全生产。
一等奖珠海兴业快线(南段)二标段工程
采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推拼同步施工技术”
,在掘进同步拼装过程中盾构姿态及总推力稳定可控,盾构水平和垂直偏差变化量控制在±5毫米以内,在实现盾构的连续掘进的同时,掘进效率提升30%。此技术是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掘进拼装施工中新的尝试,将开创我国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掘进拼装同步施工的先河,对我国大直径盾构隧道行业智能化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二等奖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
采用“大直径盾构管片承插式快速接头施工技术”
,进行管片拼装作业,盾构管片成型效果好,错台量可控制在1.0毫米以内,盾构管片的拼装效率提升约25%。国内此施工技术处于空白,更无大直径盾构隧道管片采用承插式快速接头的成功案例,本技术的成功实施,为盾构隧道管片连接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此次公司再获5项 省部级微创新成果,不仅是对公司深耕微创新领域的有力印证,更彰显了基层技术团队在实践中挖潜创效的硬核实力。从盾构泥浆的智能检测到管片接头的技术突破,从施工效率的精准提升到应急处置的安全革新,这些 “小而精” 的创新成果,如同一个个精准的齿轮,既解决了工程一线的实际难题,又为行业技术升级注入了持续动能。后续,公司将继续以微创新为支点,鼓励更多 “源于实践、用于实践” 的技术突破,让每一项微小的创新都转化为创效的力量。
来 源 | 技术质量与数字化部、地下空间科学研究院
供 稿 | 安文博
校 对 | 彭梦晨责 编 | 刘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