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五局五公司凌晨一点,渝昆高铁炳辉隧道2号横洞的掌子面依旧灯火通明。29岁的刘西军戴着安全帽,略显稀疏的头发黏着汗水被灯光映得发亮,手中的孔内成像仪正对着前方掌子面读取数据。“15米处围岩硬度略有上升,目前变形量正常。”他在笔记本上迅速记录,笔尖划过本子的沙沙声,夹杂着通风机的轰鸣,在幽深的隧道深处显得格外清晰。
作为中铁五局渝昆高铁项目二分部四工区技术主管,刘西军负责这条全长21.17公里隧道的硬骨头——约4公里的重点控制性区段。区段内地质复杂,每掘进一米都可能遇到突涌水,又有瓦斯风险,还存在近300米的软弱变形岩层,堪称“地质博物馆”。刚接手时,有老工程师问他:“这条隧道我们都头疼,你一个‘95’后扛得住?”
刘西军的回答是带领团队扎根现场。他把床单搬进工地板房,连续五个月守在隧道,每天9到10小时扑在掌子面是常态。一次突发软岩大变形,围岩大幅沉降入侵拱架,他第一时间冲上去,趴在混杂泥浆的地面测算变形数据,等测好后泥水都粘在工装上凝成了硬块。“当时就想着早点弄清变形情况,形成应对方案,不然整个进度都会受影响,损失难以估量。”
为解决软岩变形难题,他带着技术团队反复试验,提出“超前注浆加固+分级支护”的优化方案。在加强支护参数的同时,充分分析研判施工风险,将混凝土垫块替换为32型槽钢垫块,同步调整预留变形量。方案过审后,短短两天需对300名工人进行技术交底,每隔1小时就要进行一次监控量测,拖着劳累的身子回到床位,接到爆破报告安全的电话后才敢入睡。如今,这段被业主称为最硬骨头的软岩变形段落,已安全平稳度过,月进度比原计划提早20%。
在与隧道的攻坚鏖战中,刘西军也不忘搞起“小发明”。在高原铁路项目当技术主管的第一年,便参编2项省级工法,得到业主高度肯定。炳辉隧道建设中,他发现传统防水板铺挂效率低、外观质量存在瑕疵,便自主设计出“可调节式防水板铺挂夹具”,这个用废旧钢筋焊接的简易装置,让作业人员减少到2人,铺挂速度提升40%。“我们还在仰拱边墙检测中引入激光测平仪,”刘西军指着墙上整齐的标记说,“以前靠人工检测要两小时,现在20分钟就能搞定,平整度误差控制在3毫米内。”
这支平均年龄不超过27岁的工区技术团队,在刘西军带领下迸发出惊人力量。测量员穆仁文一人负责四个作业面的测量放样,每天背着十几斤的仪器在隧道里走两万多步。“午饭?省了!”这个小伙子咧嘴一笑,“早上多吃点,晚上加完班再吃第二顿。”尽管如此,他每晚还要整理当天的测量数据,常常工作到凌晨。在刘西军的带领下,这支年轻的团队已淬炼成钢,他们的皮肤晒得黝黑发亮,工装显得愈发宽大,但每当看到隧道在眼中一寸寸向前延伸,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从初到工地时的生涩茫然,到如今面对复杂工况的从容不迫,这群年轻人用汗水在乌蒙山下书写着自己的青春故事。
“成稳,踏实,肯干,专业能力强。”这是工友们对刘西军的评价。“全国铁路优秀共青团员”“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中铁五局先进生产工作者”……诸多荣耀加身,可他从不骄躁。从玉磨铁路穿越滇南深谷,到高原铁路鏖战雪域高原,再到渝昆高铁征服乌蒙群山,这位29岁技术主管始终践行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赤诚初心,用智慧和汗水阐释着新时代青年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炳辉隧道贯通倒计时牌上的数字正一天天递减,胜利的曙光愈发清晰。望着那不断跳动的数字,刘西军眼中满是期待,他轻声说道:“等高铁正式通车那天,我一定要带着家人坐上渝昆高铁,去滇池看碧波荡漾,去大理赏风花雪月,切身感受这条惠泽川渝滇黔四省亿万百姓的团圆路、幸福路。”
供稿单位|党建工作部 渝昆项目部
责任编辑|赵海涛校对审核|杨兴 中铁五局新媒体矩阵 中铁五局新媒体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