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局上海公司导读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在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天都镌刻着奋斗的足迹,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本专栏以“党史上的今天”为主题,通过权威史料与生动故事,带大家穿越时空隧道,重温党在重要历史节点的抉择与荣光,感悟初心使命的永恒力量。今天要走进的是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白色恐怖中的紧急抉择:会议背景与召开
1927年8月7日,在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至暗时刻,中共中央于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今鄱阳街139号)秘密召开紧急会议。
由于白色恐怖肆虐,交通严重受阻,原定7月28日的会议被迫延期;代表们分三批由交通员秘密引导,历时三日才全部进入会场。最终到会的22名代表中,包括李维汉、瞿秋白、毛泽东、邓小平等,以及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会场门窗紧闭,敌特在街面巡视,代表们在窒息般的紧张气氛中商讨革命存亡大计。
唇枪舌剑定乾坤:会议议程与关键决策
会议在一天内完成三项核心议程。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首先作《党的过去错误及新的路线》报告,尖锐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强调放弃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
随后毛泽东、蔡和森、任弼时等代表激烈发言:毛泽东痛陈党中央压制农民运动、忽视军事领导的重大失误,首次提出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著名论断,主张立即组织工农武装;蔡和森则指出土地革命政策在五大后遭搁置的教训。会议最终通过《最近农民斗争的议决案》等文件,确立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将秋收起义列为当前最紧迫任务。
枪杆子里的政权:毛泽东论断与军事路线转折
毛泽东在会议发言中直指党的致命弱点:“从前我们骂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
他结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经验,强调军事斗争是革命存续的核心,呼吁新政治局常委“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这一论断彻底扭转了党对武装斗争的态度,标志着工作重心从民众运动向军事斗争的转移。会后,中央派遣毛泽东以特派员身份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他毅然表示“我不愿住高楼大厦,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开启武装夺取政权的实践探索。
新领导集体的诞生:临时中央政治局选举
会议选举产生临时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员9人(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等),候补委员7人(毛泽东、周恩来等)。
8月9日,临时政治局首次会议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为常委,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并设立北方局、南方局、长江局三大地方机构,派遣张太雷任广东省委书记、王荷波任北方局书记、毛泽东赴湖南组织秋收起义。新领导集体以“点燃土地革命火线”为使命,推动全国近百场武装起义在一年内爆发,从井冈山到海陆丰,革命星火渐成燎原之势。
星火燎原:会议的历史回响与当代价值
八七会议虽因反对右倾而忽视防“左”,导致后续出现盲动主义错误
,但其核心贡献在于实现“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转折。它重构了党的斗争哲学:枪杆子不仅是生存工具,更是人民政权的铸造器;土地革命不仅是经济变革,更是唤醒亿万农民力量的引擎。凝视当年与会者平均年龄仅20余岁的影像不禁感慨,“他们以忠诚与信仰救人民于危难,身负千钧不辱使命。”“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觉醒宣言,至今仍警示我们:真理诞生于血火实践,力量扎根于人民土壤,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恰是政党永葆生机的密码。
审核丨陈思均编辑丨岳鹏宇来源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
主办丨公司办公室点击名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