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船集团在16000TEU集装箱船B型舱建造现场,
中船集团大连造船大船装备质量部部长
冯文华总是步履不停。他深刻践行
精益管理理念,为B型舱项目打开一条高效建造的路径,成为破解难题的重要力量。
“30%的返锈率,意味着三分之一的工作需要重复施工。”在首次面对9Ni钢舱室清洁的棘手难题,有着多年质量管理经验的冯文华在工作本上写下这句话。这种用于LNG燃料舱的特殊钢材,对表面清洁度的要求极高,传统的打磨工艺在昼夜温差15℃、夜间湿度超60%的环境下频频“掉链子”,刚处理完的钢板几小时就泛起锈迹,二次打砂不仅让人工成本飙升,也会延长项目的清洁周期。
更严峻的考验在夏季。烈日炙烤下,封闭舱室温度冲破60℃。“工人进去20分钟就浑身湿透,轮换一次就耽误半小时,效率跌了一半。”冯文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一次项目会上,他说道:“精益管理不是喊口号,是要在沙子里淘金子,把浪费的每一分钟、每一分力都抢回来。”
一场以精益为刃的攻坚战就此打响。冯文华带着技术团队扎进舱室,拿着放大镜观察锈迹生成的速度,用湿度计记录每小时的环境变化,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分析。“问题出在工艺、环境、流程三个环节,必须系统性解决。”
工艺革新是首当其冲的突破口。冯文华将传统打磨方式改为一次性打砂处理,需要找到既能清除氧化层又不损伤基材的打砂介质。连续一周,他和团队守在测试现场,对石英砂、铜矿砂、钢砂、石榴石砂四种材料进行对比试验,当测试铜矿砂时,冯文华盯着钢板表面的光泽度,用手摸了又摸:“这个看起来靠谱!”等到第三方检测报告出来,他拿着报告在舱室里走了一圈,对工人说:“这砂粒既能'啃'掉锈迹,又不会伤着钢板,船级社和船东肯定认。”
解决了 “用什么打”,还要解决 “怎么清”。打砂后的砂粒残留曾是另一个问题,15%的残留率意味着后续清洁仍有隐患。冯文华在舱内搭起脚手架,蹲在地上观察砂粒掉落轨迹,最终设计出 “翻板+集砂槽+负压吸砂”的组合方案,清砂效率提升60%,残留率降到3%以下。
环境管控的革新同样体现着精益哲学。
考虑到夏季高温对作业人员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对返锈问题的影响,
冯文华 果断提前租用2台工业级空调机组,通过精心设计的风管系统将冷风输送至舱内核心区域,将温度稳定控制在22-26℃,湿度降至40%以下。同时在舱内设置6个监测点,要求每30分钟用摇表测一次湿度。
当舱内温度和湿度满足要求时,钢板再也没出现返锈,工人单班有效作业时间从4小时提升至6.5小时,轮换次数减少三分之二,环境改善带来了质的变化。
精益的种子,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16000TEU集装箱船系列船的燃料舱清洁周期明显缩短,人工成本节约25%,均一次性通过船东验收。
END| 来 源:大船装备
| 责 编:张伟超| 审 核:张丁山
/张 拓/肖建平/马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