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十局智创未来 · 编者按 当钢铁被注入算法,当经纬在云端重构。我们以代码为凿,以数据为梁,在比特洪流中浇筑实体,于硅基荒漠里开垦绿洲。
每一次迭代都是认知的破茧——钢筋学会呼吸,隧道生出智慧,混凝土有了记忆的温度。这是硅基与碳基的共舞,是传统工法在创新维度的新生。
记录那些在数字悬崖上拓荒的身影:他们用键盘叩响岩层,以屏幕照亮深隧,将未来产业的星图烙进匠造的经纬。
智创,是向未来发起的温柔革命,这里生长的每粒微光,都在重写大地的脉络,以创新为火种,点燃的不只是引擎,而是时代为开拓者托举的无限空间。
秦岭北麓的阎良生产基地,新能源隧道施工装备智能生产线繁忙有序;万里之外的巴尔干半岛,搭载核心技术的内燃机车在塞尔维亚铜矿深处轰鸣……
这是中铁长安重工公司(以下简称“长安重工”)以创新之笔勾勒的全球产业图景。
长安重工新能源装备矩阵
站在传统能源结构向绿色能源转变的“窗口期”,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和中国铁建专精特新企业,长安重工敏锐捕捉到绿色转型的历史性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聚焦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成功打造6大类、16款新能源装备矩阵,2款无人驾驶设备,累计减排30余万吨二氧化碳,填补多项国内高端装备技术空白,走出了一条从单一技术突破到系统化智能制造的转型之路。
锚定“双碳”目标抢抓转型升级新赛道长安重工前瞻布局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
面对传统工程机械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痛点,2018年,他们启动国内首个新能源高原隧道装备重大科研项目,并于2020年成功实现“新能源+工程机械”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为行业绿色转型树立标杆。
新能源产品亮相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
构建绿色智能产品体系。
长安重工研制出国内首套隧道施工电动出渣装备,陕西首套无人驾驶电机车及装载机,电动宽体自卸车等系列化新能源装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同时,聚焦隧道施工智能化,成功开发智能凿岩台车、智能钻锚注一体机、隧道智能衬砌台车等核心装备,形成覆盖隧道建造全流程的绿色智能施工装备体系,并在国家重大工程中推广应用。
长安重工科研人员探讨创新点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长安重工突破传统科研模式桎梏,创新实施“揭榜挂帅”机制。面向核心技术难题张榜公布,赋予揭榜团队技术路线决策权与经费使用权,明确考核目标与责任,有效激发创新活力,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研发、制造上下游环节共同攻克难点
打造开放协同创新生态。
长安重工牵头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汇聚中国铁建所属多家设计院、中国工程机械G7联盟等20余家行业领军单位,并与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聚力攻坚核心技术。同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百余家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有力保障供应链韧性与产业链安全。
发扬首创精神攻克科技创新“智高点”
长安重工坚持以核心技术为引领——
面对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浪潮
,聚焦新能源装备、无人驾驶、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在动力电池性能突破、绿色整机研发及能源保障系统等关键技术上持续攻坚,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性成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长安重工研制的隧道施工电动出渣装备
高原铁路建设新标杆。
长安重工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隧道施工电动出渣装备成功应用,该装备突破极端环境适应性技术瓶颈,彻底解决传统燃油设备尾气排放与施工人员缺氧风险,在零下40℃至60℃的严苛工况下稳定运行,实现施工成本降低60%、工效提升20%,成为高原铁路建设的绿色动力典范。自2021年11月首批投入以来,该系列装备在高原铁路全线应用占比达35%,销量逾200台,创全线同类产品销量之最。
长安重工研制的新能源电机车组
地下空间智能运输先锋。
长安重工打造的陕西首创新能源电机车组形成15吨至85吨全系列产品。通过攻克核心加工制造、智能控制系统、电池PACK及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该系列设备综合续航里程超40公里,有效降低施工成本20%以上。作为地铁、隧道施工物料运输的高效装备,其大吨位产品市场占有率突破70%,累计销售超500套,打造出地下工程智能运输新标杆。
长安重工研制的电动宽体自卸车
矿山绿色运输主力军。
长安重工推出的电动宽体自卸车已覆盖95吨至135吨主流规格。打造充电、换电及增程三种技术路线,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气控制系统与动力匹配技术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在爬坡、制动、续航等核心性能指标上表现卓越。该产品广泛应用于矿山、砂石料厂等短途运输场景,被业界称为绿色矿山运输的“运载悍将”。
聚焦数智突破巩固专精特新“主战场”
长安重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在数字化、智能化领域取得系统性突破,为工程机械行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无人驾驶电机车实时位置信息
筑牢全域数字化感知底座。
长安重工自主研发并深度集成北斗高精度定位、5G高速通信、多源传感等核心技术,实现对全球在役设备经纬度、海拔、实时工况、能耗数据的采集与回传。依托强大的企业级云平台,构建设备运行状态全景可视监控系统。创新应用大数据分析引擎,为施工组织提供智能决策支持,实现设备集群负荷的精准优化与协同调度,显著提升大型工程作业效能。
长安重工研制的无人驾驶装载机
突破无人化作业技术制高点。
在智能化前沿领域,其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电机车,具备厘米级高精度定位、复杂环境自主避障、自适应巡航及智能故障诊断等先进功能,成功实现“装、运、卸”全流程无人化、可视化作业。无人驾驶装载机融合多视角视觉、毫米波雷达等多源异构传感器,搭载场景智能感知、高精度运动控制及安全防护算法集群,使其成为具备粉尘透视、3D实时姿态感知及自主作业能力的“装载机器人”。
定制版电动宽体自卸车在矿山上运行
重构场景化能效技术体系。
构建“一机一策”“一矿一策”数字孪生模型,针对矿区路况、坡度、运距动态适配控制策略,创新多梯度能量回收技术,使运输效率提升10%-15%。
提供换电挖掘机、换电装载机电池统型方案,实现电池与设备深度集成技术、模块化设计开发,做到5分钟换电,施工效率提升15%。定制电动自卸车突破离地间隙与动力匹配技术,重载爬坡能力提升16%。
打造原创技术争做绿色智造“领航员”
长安重工锚定原创技术攻坚——
构建“科创平台-专利标准-产业转化”三位一体创新体系,聚力突破高端装备“卡脖子”技术,筑牢专精特新发展根基。
长安重工智能制造生产线
重塑智能制造技术生态。
长安重工深度融合物联网、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全价值链智能管控系统,通过ERP、MES系统,实现研发、生产、售后全链路数字化管理,实现全域数据贯通。应用AGV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物流能耗降低32%;部署自适应柔性生产线,产能提升50%。集约化设计、制造、资源配置模式降低综合运营成本28%。
长安重工技术人员讨论技术难点
构筑技术标准话语体系。
以专利标准为创新标尺,先后成立新能源装备研究院、钢构产业研究院等2个研究院,
取得授权国家专利138项,主参编国家标准7部,行业标准6部,团体标准5部,
填补国内空白4项,国际空白2项,创国际领先1项,国际先进水平4项,国内领先4项。
长安重工定制版15吨新能源电机车
开创技术出海新范式。
他们正加快“出海”步伐,凭借全球定制化技术适配,开发液压系统、动力总成等核心模块的全球工况解决方案,建立覆盖18国的“研发-交付-运维”技术支撑网络,为中国品牌开创全球市场、实现高质量“出海”蹚出了新路子。
从秦岭山麓的铁军血脉,到纵横五洲的绿色先锋,长安重工通过长达7年的创新变革,走上了单一技术创新到智能制造的升级之路,为工程装备行业开辟了全新发展路径。
未来,长安重工将以更坚定的战略自信、更开放的全球视野、更硬核的科技实力,续写专精特新“小巨人”挺立时代潮头的崭新篇章。
来源:张文丨编辑:钱磊丨审核: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