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点击上方「」可快速关注 夏夜七点,城交公司平南项目部会议室灯火通明。空调风裹挟着图纸的油墨香,三十多张年轻面孔埋首笔记本,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满是对知识的渴盼。讲台上,党支部书记王宁正拆解“项目全周期管理”脉络,那些关于工期把控、资源调配的实战经验,像精准投进心湖的石子,在年轻人心里漾开层层涟漪。
随着“两书”管理在项目落地,管理漏洞渐次填补,可近三年入职的年轻人却像未熟的稻穗——人数不少,却难当重任。“人才是项目的筋骨,等不得、慢不得。党支部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老党员要把青年员工带起来,搭好‘充电桩’!”支委会上,王宁的提议得到了一致响应。
很快,一支以党员为骨干的“讲师团”组建完成。项目经理、安全总监、生产副经理、商务副经理……班子成员全员上阵,把会议室变成青年员工的“充电站”。为了让枯燥的专业知识生动易懂,这些在工地上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师傅”煞费苦心:不讲空话套话,专门端上年轻人急需的“实战硬菜”,用鲜活比喻、直观案例,把经验讲透讲活。
“进度计划就像心电图,要时刻盯着波动。”有着二十多年党龄的生产副经理岳续红站在投影前,讲解着甘特图上跳动的线条,“机械、人力调配要像下棋,一步走错,可能就差出半个月工期。”他边说边调出工程延误案例,红笔圈出关键失误点。台下,刚入职一年的施工员黎贵增如获至宝,笔尖在笔记本上疾走——这些经验正是他负责工点协调时急需的“解药”。另一堂课上,安全总监陈志伟则特意制作了高边坡施工三维模型,让一个个风险点直观呈现在学员面前,同时提出告诫:“你们手里的工具,量的不只是尺寸,更是人命关天的安全线……”
光充电还不够,还得看“电量”实不实。党支部牵头设置了“实战考场”:算量竞赛里,施工管理部小伙子们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光标在CAD图上跳跃;分包结算竞赛中,计合部年轻人仔细校核合同条款,铅笔在纸页边缘画满批注。考场静得能听见呼吸,却藏着不输于作业现场的激烈较量。
为了让“电量”持续满格,党支部还织密“党员带青年”成长网:每个新员工身后,既有党员业务骨干当“技术教练”,每周带跑现场、破解难题;又有党员干部做“思想领航员”,每月在篮球场上聊职业规划、解心里疙瘩。
夜色里、灯光下,摊开的图纸、热烈讨论的小组、伏案学习的年轻身影,交织成一副成长的画卷。一位位党员“教师”联手打造的“充电站”,不只教技术,更要育人才。以党建为引领,为青春蓄能领航,青年员工正加速“拔节”成长。
素 材 | 《筑港报》
供 稿 | 牛洋洋、杨 英(城交公司 )
责 编 | 黄 宁
校 核 | 曹瀚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