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交一公局三公司】职工文苑 | 筑路精神 一脉相承

2025-08-01 20:23:21浏览:173 来源:中交一公局三公司   
核心摘要:致敬
中交一公局三公司人生道路上的相逢相知,应该有着特别的缘分。 前阵子,公司微信公众号推送了精神谱系展播“开篇之作”——《中尼公路精神》的文章,令我心生悸动,一下子把沉淀已久的记忆拉回到现实中来…… 作者陈洪胜。 1995年3月,结束了为期三个月的新兵集训,我奔赴遥远神秘的西藏高原,下连的第一站就是中尼公路曲夏桥改造工地。 很奇怪的是,那时我到西藏后完全没有高原反应。当一些看似身体比我强壮的战友被折磨得痛苦不堪时,我的脑海里出奇的平静。只是感慨的是,为什么一路上总是在雪山里穿行,怎么也走不出群山的怀抱?因为此前我在盐城老家从未见过一座山,哪怕一个小小的山坡。 原武警交通二支队官兵在遭受雪灾的中尼公路樟友段奋力抢险。 下连后没几天我就被抽调到炊事班,跟着炊事班长生火做饭。由于海拔高、气压低,用的是汽油喷灯,一点火,火苗“嘭”的一声串出老长,很容易灼伤面目。蒸馒头、蒸米饭都是用的高压锅,以前在家都没见过,看着大锅噗嗤噗嗤地直冒气,真担心会炸锅。 在连队待了没一个月,见我“勤快踏实,又是高中生”,连队推荐我给支队政治处,去成都总队参加新闻报道培训。从此,就有了在中尼公路更多的采访机会。 那时,支队在西藏除了主要修建中尼公路吉定、萨迦、曲夏三座危桥改造工程及引线,还在更为遥远的中尼边境, 长年担负樟木口岸至友谊桥14.6公里的保通任务 。中尼公路樟友段抢险救灾现场。 在《中尼公路精神》一文里,我第一次了解到公司筑路先辈在上世纪60年代初修建日喀则桥、定日桥、友谊桥的伟大经历,感觉流转的时光在此刻汇聚成河。我来到窗前,眺望远方,脑海浮现出他们攀绝壁逢山开路,跨峡谷遇水架桥的施工情形,再联想到我的老部队官兵们在20年后踏着他们的足迹,接续修建保通。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如同在穿越一座时空隧道,串联起中尼公路升级改造、一脉相承的光辉历程。 文中提到的樟木烈士陵园,我去过好多次,那里长眠了5名为保通樟友段而英勇牺牲的战友。清楚的记得陵园建在一处高高的山坡之上,园内松柏苍翠,庄严肃穆。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刻有“气壮山河”的巨大屏风映入眼帘,迎面感受一股英雄气。 往里走,便能仰望到张国华将军题写的“修筑中尼公路的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 丰碑耸立,精神永存。在纪念碑周围,是一排排整齐的墓碑。每一个简洁的碑文背后,都是一名当年怀揣坚定理想、钢铁意志的热血男儿,那不然,怎能将海拔落差2000米、泥石流滑坡频发的天路修通? 樟木口岸烈士陵园。来自五湖四海,齐奔雪域高原,是怎样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让筑路先辈义无反顾扎根高原,建功高原。 当年,物质保障条件极为匮乏,经验技术尚不成熟,筑路先辈爬冰卧雪,栉风沐雨,攻坚克难,战塌方,斗严寒,抗缺氧,在中尼公路南征北战,四处建功,战胜极端性难题,打通“卡脖子”路段,先后建成了多处跨越高山峡谷的公路桥梁,用忠诚和热血在后藏大地上镌刻下不朽的筑路诗篇。 西藏樟木,古称“塔觉嘎布”,藏语意为“邻近的口岸”,是茶马古道一条重要的分支延长线。樟木口岸因路而生,因路而兴。樟木至友谊桥段,不仅是险象环生的“死亡线”,也是保证中尼两国经济贸易往来、政治文化交流的“生命线”。 当年筑路先辈们沿着悬崖绝壁,冒着极端危险开辟出来的线路,穿越60年的岁月长河,依然车来车往,是促进文化旅游、推动经济发展的主通道。 中尼公路友谊桥。当兵在西藏,转战中尼路。离开部队后,没曾想,又在公司遇见老一辈中尼公路传人,何其有幸。 向筑路英雄致敬,为伟大时代喝彩! 来  源 | 渝东北分公司 作  者 | 陈洪胜 本文使用图片均由作者本人提供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中交一公局三公司】把战场搬到现场!他们是三公司“最可爱的人”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