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局建筑时光如梭,十六年光阴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刻下深深的年轮。从初出茅庐、怀揣图纸满眼新奇的见习生,到运筹帷幄、独当一面的中车三期项目经理,再到如今第十工程队总工程师,李建军走过的每一步,都像他精心浇筑的混凝土一样,坚实、沉稳、经得起岁月的检验。中铁三局集团“质量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建安公司“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他扎根一线、躬身实践的滚烫注脚。
李建军,是当之无愧的“一线老兵”。丰富的基层摸爬滚打,将他锤炼成了一把“工程尖刀”,尤其擅长三招“硬功夫”:精准的技术指导、高效的项目管理、强大的组织协调。这“三板斧”,招招见实效,劈开了无数工程难题。
谋定后动:现场未动,
“方程”已解 接到新任务,李建军从不急于冲锋陷阵,而是先“啃透”文件精神的每一个变量,深思熟虑,反复推演。待胸有成竹时,一份为项目“量体裁衣”的精准方案已然出炉。在建设山西移动枢纽楼中,一道“拦路虎”横亘眼前——大跨度密肋梁施工,精度要求极高,容不得半点闪失。李建军化身“技术侦探”,一头扎进堆积如山的资料文献,硬是“啃”出了一份《大跨度密肋梁施工质量一次成优》的QC成果,实现了大跨度密肋梁一次浇筑成型、表面光洁明亮、质地密实坚固的效果,赢得了满堂彩。
靠前指挥:战场前沿,精准
“拆弹” 李建军的“主战场”永远在现场。他坚信“脚底沾泥才能心里有底”,坚持身先士卒,靠前指挥。他像一位经验老道的“工程猎手”,锁定目标,便有的放矢,精准“拆弹”,牢牢掌握主动权。中铁三局滨河高层住宅项目,堪称一场“在流沙上建高楼”的惊险挑战!地处旧汾河冲击区,7米深的基坑仿佛随时可能吞噬一切,周边建筑近在咫尺,脚下的地质更是“不听话”的细砂层,稍有不慎,便是灾难……无先例可循,压力如山。李建军临危受命,带领技术团队开启了“地质探险”。他们遍访专家,日夜钻研细砂层的“古怪脾气”,终于摸透了灌注桩、水泥搅拌桩的施工精髓,编制《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基坑安全与经济施工》技术报告,将周边建筑的沉降稳稳控制在10mm以内,基坑侧移更是被牢牢锁死在15mm以下,使桩基施工安全、顺利推进,这个项目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建安公司年度技术创新示范工地。
周周盘点:张弛有度,全员拧成一股绳
管理上,李建军有他的“铁律”——雷打不动的每周例会。这不仅是复盘上周得失的“反思会”,更是谋划下周蓝图的“作战会”,确保团队方向清晰,步调一致。他深谙“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善于点燃每个人的热情,将团队拧成一股无坚不摧的钢绳。在担任中车国际广场三期项目经理时,协调的工种多如繁星,环保压力更是重如泰山。李建军带领技术骨干们扎根现场,化身“环保卫士”,主动出击对接政府职能部门,反复研讨降尘妙招,精细管理土方外运,最大限度降低车辆带泥上路的风险。同时,他定期召开“成本核算会”,让商务算量人员与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骨干无缝对接,查漏补缺,精打细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硬是“抠”出了376份合同外签证资料,成功调增铝膜板费用197万元。最终,该项目荣获“太原市安全生产标准化项目”和“山西省优质工程奖”。
干一行,爱一行,是刻进骨子里的赤诚;钻一行,精一行,是淬火成钢的硬核担当。李建军将根深深扎进基层的沃土,将心血倾注于钢筋水泥的脉络。他手中的测绘笔,勾勒的不仅是建筑的轮廓,更是城市生长的蓝图;他脚下坚实的混凝土,托举的不仅是高楼广厦,更是万家灯火的梦想。他以匠心为灯,以实干为笔,在平凡却滚烫的岗位上,一笔一画,点亮了城市的万家灯火。
供 稿:第十工程队编 辑: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