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八局近日,由承建的国内最长穿黄供热隧道
聊热入济长距离供热工程项目传来捷报
随着“八局23号”盾构机刀盘破土而出
项目圆满完成4.5公里的南线盾构施工
实现穿黄隧道全线贯通
一条守护民生温暖的“地下长龙”正式成型
为今冬供热稳定保障奠定关键基础
更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温暖万家:央企担当为民保供热
聊热入济长距离供热工程
位于济南市长清区起于山东聊城,途经德州市
终点至济南市工程总长度约130公里承建其关键控制性节点
——总长度约7公里的南北双线穿黄隧道
是目前全国最长、管径最大
供热能力最强的长输供热管道
建成后也将成为黄河下游
首条穿越黄河的供热专用隧道工程
“聊热入济”工程将聊城多余热量输送至济南
实现跨区域余热利用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和投资成本
更有效减少了碳排放和大气污染
投用后可满足济南市1亿平方米供热需求
覆盖约百万户家庭的冬季取暖需求
对支撑国家“双碳”战略
建设高质量高标准沿黄城市群
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毫米级管控:守住两条“生命线”
自项目转入盾构施工阶段
项目团队便直面多重挑战
克服严峻复杂的“百年不遇”秋汛形势
先后经历大分体始发、二次分体始发
整机组装再始发三个关键阶段
每一步都以精准把控确保施工平稳
穿越南水北调东线济平干渠
黄河右岸护城大堤两大一级风险源更是对建设团队的“极限考验”
前者关乎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
后者是城市防洪防汛的重要屏障
沉降控制要求严苛到毫米级
为守住这两条“生命线”
项目团队提前数月筹备
多次开展风险研判优化专项方案、组建地质、盾构
监测多专业联合攻关小组
实时追踪地质变化与盾构机运行数据
同时依托自主研发“盾构辅助决策系统”
通过“盾辅系统”“超前地质预报”
“实时监控预警”“土仓可视化”
“盾尾间隙自动测量”等智能化模块
实现安全施工与高效建设齐抓共管
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全面达标
科技破局:定制“利器”攻克地质难题
作为国内盾构独头掘进最长的穿黄隧道工程
南线隧道总长4.5公里在掘进过程中面临5bar高水压
60%细颗粒黏土地层及40‰大坡度
含钙质结核硬塑黏土堵塞螺机
高承压水砂层螺机喷涌等诸多挑战
其中,细颗粒黏土地层易结泥饼
高水压环境下可能出现突涌水
对施工安全与效率提出极高要求
项目团队以科技为“破局密钥”
量身定制施工方案先后组织专家论证和咨询会议29次
院士咨询会1次在设备上选用泥水/土压双模式盾构机
配置4道盾尾刷与高耐磨合金刀具
可根据不同地层“一键切换”掘进模式
同时搭建现场配件库确保设备故障“即时响应、快速解决”
工艺上针对黏土地层难题开展泡沫剂比选实验
采用聚合物改良渣土、气压辅助掘进工艺
有效破解结泥饼难题依托自主研发的“盾尾间隙自动测量”模块
实时调整盾构姿态,为安全施工加上“双保险”
精益建造:效率与质量 “双提升”
项目团队以精益管理实现
“效率与质量双提升”
施工中采用“水平+垂直连续皮带机”出渣模式
搭配编组电瓶车构建无缝衔接的渣土清运体系
最大程度压缩工序衔接时间
人员调度推行“两班倒+掌子面交接”机制
确保掘进作业高效推进
项目团队将质量管控贯穿施工全过程
聚焦“管片生产、拼装精度、注浆质量、
错台控制、渗漏防治及隧道轴线偏差”
六大关键控制点同步注浆环节优化浆体配比与注浆时机
提升填充密实度管片拼装阶段采用“一次紧固+三次复紧”螺栓工艺
严格把控环纵缝间隙通过“勤纠微调”策略
将盾构轴线偏差控制在毫米级
有效减少错台与渗漏风险
以精细化管理铸就精品工程
步履不停,锚定民生续写新篇
将继续胸怀“国之大者”
以创新技术赋能基础设施建设
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保障民生需求
贡献更多“铁军力量”
让这条“地下长龙”早日成为
守护万家温暖的坚实屏障
内容来源:融媒体中心
素材来源:基础设施事业部、轨道公司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需其他资料,请文末留言联系铁君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