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建筑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近日,中法合拍纪录片
《深中通道:挑战极限的海上通途
》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专场公映活动
引发观众热烈反响《深中通道》国际版法国公映现场
该片以国际化的视听语言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
展现了深中通道的建设历程
不仅向世界呈现中国超级工程的建设奇迹
更将中交建设者的智慧与坚守
化为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该片
感受中交人的硬核实力
大国重器,彰显中国智造
纪录片中多次亮相的“一航津安1”和“一航津平2”是一航局自主研发的核心装备。“一航津安1”将北斗系统引入沉管施工领域,是目前
世界安装能力最强、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业最高效、性能最先进
的沉管施工专用船舶。“一航津平2”
作为世界最大最先进的抛石整平船
,其智能控制系统能够自动高效完成整平施工,精度控制在40毫米内。凭借大国重器与自主创新,
中交建设者成功应对深中通道复杂施工条件,彰显中国智造的硬核实力
。海上风筝,展现中国速度
西人工岛作为深中通道的先行工程和控制性工程,是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的海中转换枢纽,面积相当于
19个标准足球场。纪录片展示了中交团队自主研发的
世界最大十二锤联动液压振动锤组
施工过程。期间,“世界第一锤” 成功打设57个直径28米、筒身高35至40米的钢圆筒,钢圆筒振沉正位率100%。仅用141天,便让这座“海上风筝”从无到有、跃出水面,
刷新了世界纪录,展现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沉管预制,浇筑中国标准
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海底沉管隧道。为了确保沉管质量,四航局在智慧预制厂内反复试验,最终确定高流动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攻克了钢壳浇筑混凝土脱空难题,其自主研发的
智能浇筑机、智慧搅拌站、智能台车
等设备,实现了世界最重沉管的快速预置和高效移运,以一系列创新工艺树立起沉管隧道建设的中国标准。
海底对接,创造中国精度
沉管安装是纪录片中的重头戏,片中首节沉管经过近50公里航行、7次航道转换、34小时连续作业,最终与西人工岛精准对接。这是中交团队首次将北斗系统引入沉管施工领域,
创造了连续七节沉管近乎零偏差的纪录
,实现了世界海工领域的一次新的跨越,创造了海底沉管隧道技术上的中国精度。
风中穿针,展示中国高度
深中大桥是深中通道的又一标志性建筑,这座由二航局参建的大桥,创造了
世界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高海中大桥、世界最大海中锚碇
等多项世界纪录。面对高温、高盐、高湿的海洋环境,中交建设者采用超长索股无人跟随架设技术和智能标靶等设备,将每根主缆搬至270米的高空进行“风中穿针”,主缆索股架设精度控制在5毫米内,彰显了超级工程的高度与精度
。匠心筑桥,彰显中国骄傲
深中通道海上桥梁工程共计12.4公里,二公局承建标段全长7.5公里,是
全线战线最长、体量最大的标段
。建设过程中,中交团队克服了复杂航道、高氯腐蚀、高温高湿等严峻挑战,创新应用浮吊+六框式整体式导向架、装配式钻孔平台、装配式“斗拱”型盖梁支架、钢筋部品等先进工艺,以匠心铸就工程奇迹,成为中国建造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与豚共舞,渲染中国绿色
在纪录片中,白海豚跳跃逐浪的画面令观众动容。深中通道建设水域为中华白海豚核心保护区,为了保护这群海中“大熊猫”,一航局优化施工工艺,实现海底静音作业;四航局的智慧预制厂采用环保材料,实施防污保护。在中交建设者们悉心保护下,纪录片中白海豚追逐施工船的镜头,成为建设者们环保施工的生动见证。
超级工程,促进国际交流
纪录片通过中交建设者的真实讲述,将深中通道的工程成就转化为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鸣,让世界读懂中国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该片全长52分钟,由中山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与法国Ah! Production联合制作,自今年5月在法国RMC发现频道首播以来,已成功发行至捷克、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技术领先、工程卓越、充满人文关怀的中国形象。
《深中通道》国际版现场观影观众
当巴黎的掌声与伶仃洋的涛声交汇
这部纪录片完成了一次
特殊的"通车"它让世界看到深中通道不仅能实现物理空间的连通
更能搭建人类文明交融的桥梁
从超级工程到文化传播
从技术创新到人文交流
中交集团正以多元方式向世界讲述
开放、创新、温暖的中国故事
来源中国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