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二局集团铁路养护公司本期青年图鉴,我们将走近上海维保项目部探伤工区工长张夏。这位来自山东高密的青年,九年如一日扎根地铁探伤一线,从初出茅庐的技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工长,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404公里的钢轨上践行着对安全的承诺。
【青年·宣言】“探伤如行医:仪器为听诊器探知隐患,经验作良方辨证伤损,标准是准绳守护安全。”
——张夏【青年·特写】 上海地铁维保项目部探伤工区工长张夏的手,总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钢轨最细微的“呼吸”。这位来自山东高密的青年,凭借精湛的探伤技艺,在2024年底,斩获上海地铁维保专业第四届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探伤专业(委外)个人第一名,用九年坚守,在404公里钢轨上刻下青春担当。
比赛第一奖牌、奖杯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班组长荣誉证书
深夜的轨行区是他最熟悉的战场。23点,张夏已带着团队出现在豫园站,手里攥着那张标注着88个焊缝位置的作业单。“针对焊缝焊筋易产生伤损位置一定要认真检查……”安全交底时,他的声音在寂静的站厅里格外清晰。23点45分,当探伤仪的探头刚接触到14号线下行的钢轨时,他便从微妙的波形变化中敏锐地察觉到异常。随即蹲下身,用小锤轻敲焊缝边缘,并换个角度再次复核。他对每条线路的焊缝特性都了如指掌,闭着眼都能说出薄弱点的位置。
张夏(右一)与成员一同协作探伤
时光倒回2016年初秋,刚入职的张夏在苏州项目时,第一次握紧探伤仪,师傅的那句“这不是简单的推仪器,是守着万千乘客的安全线”,成了他职业路上的灯塔。从苏州的钢轨探伤到南京的轻轨维保,他像海绵般吸收着每一处实践经验:在道岔旁跟着老师傅标注易损点,在深夜的区间里对着图纸记下每个焊缝的“脾气”。2019年来到上海地铁,面对全线2万多个焊缝的复杂任务,他徒步走遍所有区间,把每条线路摸得一清二楚。从2021年底的副工长到2023年接过工长的担子,每一步成长都浸透着深夜轨行区的汗水。那些在天窗点里啃下的技术难题、带团队闯过的作业难关,成了他最扎实的“履历”。
技术的精进,让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一次4号线东安路至宜山路的区间探伤作业中,当张夏到达宜山路N2号道岔时,已接近作业的尾声。
他从仪器上敏锐地捕捉到一处异常信号
,随即迅速切换检测模式,经过反复复核,最终确认轨底角存在裂纹。此时距离天窗结束仅剩1小时,抢修时间已十分紧张。“快!”他一声令下,带领团队扛起工机具就往现场跑,一边帮线路工区运送设备,一边加入抢修施工,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此次抢修任务。看着第一班地铁安全驶过,他才缓了口气。这样的临危不乱,源自他把每个伤损都当成案例研究的执着。休息时翻烂的技术手册、工作中记下的厚厚两本焊缝笔记,都成了他精进技艺的“教科书”。
张夏在轨行区进行检测
九年里,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安全隐患,哪怕是最微小的异常也不忽视。他的探伤仪仿佛成了他身体的延伸,每一次扫描都如同他在亲自触摸、感知钢轨的状态。他深知,每一次的疏忽都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他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和专注。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如今,这位带领着19人团队的青年工长,仍在深夜的钢轨间步履不停。他的故事,恰如轨行区那束穿透黑暗的灯光,照亮着平凡岗位上的成长之路。
【青年·冷知识】 给道岔做“体检”,光靠仪器可不够。就像医生给病人做检查,除了用听诊器,还得亲手触诊一样。由于超声波探伤仪对叉心部位的检测存在局限性,必须辅以全面细致的手工检查。特别是针对叉心尖端、翼轨等应力集中部位,容易出现疲劳伤损,发生裂纹、锈坑。这时候就得靠人工仔细摸、认真查。发现问题需从严处理,建立重点部位检查档案,定期跟踪管控,这样才能让道岔一直“健康工作”。
编辑札记 刚结束夜班的张夏,眼里带着红血丝,却清晰记得近一个月每条线路的重点检测数据。他说,最骄傲的不是奖状,而是“看着第一班地铁安全通过自己检查的区间”。这个在深夜与钢轨对话的青年,让我们读懂:成长从无捷径,不过是把每一次探伤都做到极致。
编辑:李梓奕审核:王贺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