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交二公局】胜利隧道的胜利哲学

2025-07-31 22:01:39浏览:178 来源:中交二公局   
核心摘要:胜利隧道的胜利哲学
中交二公局胜利隧道的胜利哲学新疆·天山 天山深处,冰川融水蜿蜒穿过草原,成群牛羊在坡地悠然觅食。这片有着“天山之肾”美誉的生态敏感区,正孕育着世界在建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隧址地区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它不仅要穿越高寒高海拔的天山山脉,更要在“冰川水源保护地”“冬季牧场核心区”这样生态脆弱的区域,书写工程建设与自然保护共生的答卷。 走进天山胜利隧道出口端广场,“守护草原环保,共建美好家园”的标语映入眼帘,夹杂着青草混着泥土的清香随着微风涌入鼻腔,自然美景与现代工程在天山深处和谐共融,这是新疆乌尉6标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实写照,也是建设者初来时便在心头刻下的承诺——让隧道的钢骨与天山的草木,在这片土地上共用同一片蓝天。 渣石变“建材”   草原添“生机” “刚进场时,看着远处的冰川和脚下的青草,我们就知道,在这里施工,环保不是附加题,而是必答题。”项目负责人说。彼时,牧民们牵着牛羊路过工地选址时,总会驻足观望:“路要修,但草不能枯,水不能脏啊。” 这份期盼,化作了二公局建设者的行动准则。天山胜利隧道全长22.13公里,设计为双向四车道,因创新采用”三洞+四竖井”施工方案,即在传统双向两洞基础上增加中间服务隧道,提升施工效率,隧道开挖的渣石量较常规方案大幅增加,如何处理成为建设团队的难题。若任其堆放在草原上,不仅会吞噬草场、压缩牲畜觅食空间,更会打破草原生态的脆弱平衡。 项目团队没有选择“简单堆放”的捷径,而是带着“守护草原”的初心踏遍现场,联合和静县草原局等相关部门反复勘测协调,最终敲定“变废为宝”的妙招,将洞外原设计3.51公里的桥梁路段改为路基段,把洞内渣石加工成碎石、机制砂,直接填充路基,填充路基渣石最终达254万方。 加工过程中,团队在场地四周架起防尘网,对输送皮带全封闭处理,连粉尘都严格管控。曾经可能侵占草原的“废料”,成了撑起道路的“筋骨”,原本可能裸露的土地,依旧是牛羊欢腾的牧场。渣石的“华丽转身”,既省下了外购建材的成本,更让草原保住了绿意,真正实现了“施工不毁草,路成景更美”。 污水化“清流”    碧水润“草原” “宁可慢一点,也不能让一滴污水染了草原。”面对临近一号冰川水源保护地的敏感生态,项目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这里的水,是草原的血脉,是牧民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污染。 施工团队给污水治理装上“双保险”。洞内实行“清污分流”,衬砌段裂隙水与施工废水严格分开,后者经污水处理中心层层过滤、净化后,重新用于洒水降尘、设备冲洗等;洞外则给项目驻地、加工场站、工人生活区都配上污水处理设施,连职工日常用水都纳入闭环管理。为从源头控污,团队还提前勘察地下水分布、预判地质构造,用精准的水文数据指导施工,让每一滴排出的水都达标。 每月,项目职工还会带着工具走进草原,弯腰捡拾垃圾,仿佛在呵护自家的庭院。项目早已规划好“退场清单”,通车后,所有临时占地将种上牧草,让植被重新覆盖大地。从施工时的“污水零直排”,到完工后的“草原全覆盖”,建设者们用全周期的细心,为碧水青草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让天山脚下的生态底色,始终鲜亮如初。 天山深处,冰川依旧,草原无垠。天山胜利隧道的绿色实践,悄然勾勒出一幅答案,当基建工程怀揣对自然的敬畏,科技的力量便能与生态的韵律和谐共鸣。 未来通车后,这条穿越天山的“钢铁巨龙”不仅会成为连接南北疆的经济“生命线”,更会是传递生态理念的“文明纽带”,隧道内壁的环保宣传画、洞口的生态监测站、周边重新焕发生机的牧场区,这些细节都在静静诉说,伟大的工程从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自然的共生。这便是胜利隧道的胜利哲学——以敬畏之心谋求发展,用创新之举守护生态,方为真正的胜利。 胜利隧道的胜利哲学END供稿丨王亮、张佳文     摄影丨邓凌东 编辑丨蔡淑婷     审核丨詹行塔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中交二公局】超前筹划 科学管理 筑牢TBM设备管理根基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