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公局在雄安新区起步区EA4市政综合管网工程的工地上,清晨五点的微光刚漫过钢筋骨架,一个身影已穿梭在轰鸣的设备与摊开的图纸之间。他的工装袖口磨出毛边,掌心布满老茧,指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油污——这双手刚拧紧最后一颗螺栓,又拿起马克笔在施工蓝图上圈画标注。他就是华西公司一线管理人员路建松,一位刚刚荣获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奋斗者,用二十九年的坚守,在建设者的道路上书写着“工匠党员”的答卷。
在雄安新区起步区EA4市政综合管网工程的工地上,清晨五点的微光刚漫过钢筋骨架,一个身影已穿梭在轰鸣的设备与摊开的图纸之间。他的工装袖口磨出毛边,掌心布满老茧,指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油污——这双手刚拧紧最后一颗螺栓,又拿起马克笔在施工蓝图上圈画标注。他就是华西公司一线管理人员路建松,一位刚刚荣获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奋斗者,用二十九年的坚守,在建设者的道路上书写着“工匠党员”的答卷。
1996年的安徽宿州,21岁的路建松背着帆布包走出家乡,成为的一名修理工。那时的工程机械还是“傻大黑粗”的模样,他带着一本翻烂的《机械维修手册》,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练就“听声辨故障”的本领。“师傅说,修机器和做人一样,得实在。”这句叮嘱,成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一颗“道钉”。
从摊铺机操作手到拌合站站长,从作业队长到设备部部长,路建松的岗位在变,但口袋里始终装着两样东西:一把磨得发亮的扳手,一本记得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在非洲科特迪瓦的三年,他顶着40℃的高温抢修设备,在疟疾肆虐的雨季守在拌合站,确保当地首条高速公路如期贯通。“党员就是要在最难的地方扎下根。”他在日记里写道,字迹被汗水洇得有些模糊。
2020年,45岁的路建松接到调令——转战雄安新区,参与装配式管廊示范工程建设。站在空旷的工地现场,看着图纸上“智能液压模板”“预制管廊吊装”等陌生词汇,这位老机械师第一次感到“本领恐慌”。“就像从蒸汽时代突然跳进互联网时代,连螺栓的型号都认不全了。”他坦言。那晚在临时板房里,他翻出党章反复研读,扉页上“与时俱进”四个字被圈了又圈。
从熟悉的工地到全新的战场,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地理的跨越,更是技术的迭代。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绿色施工……这些以前只在文件里见过的概念,变成了每天要攻克的课题。就像路建松初到雄安时感慨的那样:“仿佛从蒸汽时代直接迈入互联网时代”。但他骨子里的韧劲从未改变——白天在基坑里测量数据,夜晚在板房里钻研图纸,把对家的思念藏进安全帽内衬,把对党的忠诚写在“党员先锋岗”的旗帜上。
转战雄安,对他们而言是一次“二次创业”。有人告别刚满月的孩子,在工地视频时指着远处的塔吊说“爸爸在盖新家”;有人带着团队连续72小时调试智能设备,只为让预制管廊的对接精度达到毫米级;还有人把老工地的“传帮带”传统带到雄安,在钢筋绑扎现场手把手教年轻人“党员标准的绑扎法”。
面对900吨提廊机选型、智能液压模板研发等难题,他白天扎根现场记录数据,夜晚与技术人员研讨方案,带领团队完成7台大型设备的改造升级,为预制管廊施工筑牢根基。在雄安“快节奏、高标准”的建设浪潮中,他以“不放松、不懈怠”的拼劲,推动3项专利、1项微创新金奖落地。“让空气中充满创新的味道”,这句写在雄安新区建设者手册上的话,被路建松贴在了宿舍的墙上。在他看来,党员的先进性不仅要体现在埋头苦干,更要带头打破“经验主义”的藩篱。
从非洲科特迪瓦的海外工程到雄安新区的建设热土,路建松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技术瓶颈前,他是“冲锋在前的突击手”;在年轻工人面前,他是“毫无保留的传帮带”;在创新攻坚时,他是“永不满足的探索者”。如今,“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加身,他却说:“这不是终点,是新的起跑线。”
夕阳西下,EA4市政综合管网工程的灯光渐渐亮起,如同镶嵌在雄安大地上的珍珠。路建松站在管廊顶部,望着远处拔地而起的建筑群,掌心的油污在余晖里泛着光。这双手,曾修理过无数台机械,也曾托起过预制管廊的梦想,如今正指向更遥远的前方——那里,有他和万千建设者共同编织的 “未来之城”,更有一名共产党员永不停歇的初心与担当。
供稿|王思瑶 编辑|汪艺泓、党星 审核|詹行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