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海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
人生因奋斗而升华2024届新职工们怀揣梦想奔赴一线
在师父的引领下扎根项目、锤炼本领
从青涩到成熟从跟学到独当一面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书写担当此刻,让我们走进这群青年
聆听他们的成长故事致敬师徒同行的温暖与力量
师傅:陈继专徒弟:孙明硕|北沙河朝宗桥分洪项目
这张工作照,定格在师傅陈继专与我进行一次思想谈话后的瞬间。于我而言,陈书记正是我经营之道的“引路人”。初入职场,他让我从承办活动入手,在具体事务中迅速融入项目。他主持的每一次会议和思想谈话,都不仅是工作部署,更是一次次价值观的塑造。他总能精准识别我能力与心态上的瓶颈,并给予关键指导。
他总是在言传身教中,将那些难以在培训中学到的内部知识、工作经验与责任担当,悄然传递。他让我明白,一个合格的“经营人”,不仅要完成指标,更要学会站在全局高度,理解每项工作对整体目标的意义。这种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正是在这一点一滴的潜移默化中完成。他为我铺开的,不仅是工作的路径,更是一条正确的成长之路。(孙明硕/报道)
师傅:刘盼龙徒弟:侯 鹏|宿迁大道项目 刚入职时,我总对着图纸发愣,师傅会搬把椅子坐我旁边,手指顺着线条慢慢划:“你看这里的受力点,现场浇筑时得重点盯。”每次去工地都带着我亲手量钢筋绑扎的间距,教我如何排计划,从计划上如何指导现场的施工。我也犯过错误,一次承台拆模后没及时检查,留下了小瑕疵。师傅没批评我,只是陪我重新复盘流程,拍着我肩膀说:“下次拆完模,先绕着走两圈,问题早发现早补。”他总像有双“透视眼”,我压力大时强装镇定,他却能看出端倪,主动找我聊天:“别把事儿都憋心里,说出来,咱们一起想办法。”
从手把手教技术,到帮我规划职业方向,师傅的托举从不是轰轰烈烈,而是藏在每一次耐心指导、每一句贴心安慰里。那些细碎的瞬间,不仅让我慢慢成长,更让我明白:工作要踏实,待人要真诚,遇到问题不逃避,这才是最珍贵的传承。(侯鹏/报道)
师傅:田少发徒弟:李新露|齐临项目 第一次独立负责项目资料,我便捅了篓子,因粗心将全部资料弄错,内心满是惶恐。师傅却毫无责怪,只是坐下说:“今天你真幸运,我现在有时间帮你改改。”那一改就到了深夜。他那句“有时间”很长,长到窗外天色彻底漆黑,长到他搁在桌上的手机屏幕亮起、熄灭,又亮起。当最后一份文件修正完毕,他舒展一下身体,对我说:“今天辛苦你了,回去休息吧。”后来有一次,师傅出差归来,车刚停稳,他便第一个下车,大步甩开同行同事,径直推开水泥室的门。听到机器隆隆作响,看到试件摆放整齐,再看到从容操作的我,他脸上终于露出笑容,对我说:“恭喜啊,你已经能独当一面了。”
如今我已成长,却始终记得最初那句简单而郑重的话:“以后我就是你师傅了,有什么不会的,就告诉我,我教你。”(李新露/报道)
师傅:闫永红徒弟:孙 杰|齐临项目 刚入职时,面对复杂的工程图纸,我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师傅注意到我紧锁的眉头,轻声询问后,便拿着图纸带我直奔现场。
在轰鸣的工地旁,他俯身指着密密麻麻的钢筋,让我对照图纸逐一辨认。“看,这里就是图纸上的箍筋,它的间距是质量控制的关键。”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
从钢筋绑扎到模板支护,他将抽象的线条化为眼前的实体,把枯燥的技术要点讲得生动透彻。那个下午,阳光炙热,但师傅耐心的讲解,如同清泉,驱散了我心头的迷雾。在他的引领下,我从识图开始,逐步成长,最终我们师徒合力,圆满完成了一号梁场的预制任务。那张被我们共同摩挲过的图纸,见证了我微小的进步,也铭记着师父在关键时刻最坚实的托举。这份亦师亦友的情谊,我将永远珍藏。(孙杰/报道)
师傅:王梦源徒弟:孙 旭|临沂片区项目 初入职场时,面对庞杂的工作流程,我常感无从下手。导师以“实践出真知”引导我,从零开始学习专业技能。每次受挫,她都会耐心分析原因,鼓励我再接再厉,让我学会在反思中成长。
在利城学府项目中,我首次独立参与招投标工作,内心不免忐忑。但在导师的支持与指导下,我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那一刻,我不仅体验到成长带来的喜悦,更深刻理解了何为责任与担当。随着实战经验的不断积累,我逐渐掌握关键技能,学会在压力下沉着应对,与团队高效协同,独立解决问题。如今,我已从青涩新人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专业人员。回首这段历程,收获的不仅是技能,更是坚持、反思和迎难而上的勇气。感谢导师的无私教导,我将继续砥砺前行,在实践中持续成长,为团队和公司创造更多价值。(孙旭/报道)
来 源 | 各项目排 版 | 新媒体编辑部·孙秀玲
责 编 | 伍虹吉审 核 | 柳彬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