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铁十四局】运营时速400公里!揭秘成渝中线高铁的“智能建造密码”

2025-07-28 21:13:52浏览:98 来源:中铁十四局   
核心摘要:运营时速400公里!揭秘成渝中线高铁的“智能建造密码”
中铁十四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未来产业。 集团融媒体平台开辟“向新而行”专栏,全景记录、讲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生动实践。 “目前正在建设的成渝中线高铁,开通之后将实现以时速400公里运营。到那时,成渝之间可以50分钟通达。”这是7月21日, 国务院新闻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 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安路生透露的最新信息。 成渝中线高铁不仅是我国第一条预留了400公里时速的高速铁路,同时也是打造智能建造2.0的示范工程。 有多智能?怎样提质?如何突破?面对这条建设标准最高、运行速度最快、技术标准更高的新建高速铁路,的建设者们给出了答案。  01. 让管理触角延伸至“禁区”  “让小车去!” 隧道内爆破作业刚刚结束,在成渝中线磨盘山隧道数智控制中心,操作员曾森在键盘下达指令。1公里之外的隧道深处,一台酷似电影《机器人总动员》瓦力的机器人小车迅速启动,穿梭在碎石之间,启动排险作业。 “这台小车就是AI巡检机器人,可以说能够覆盖隧道全线路区域,在隧道施工中发挥了大作用!”成渝中线项目负责人孙鑫广介绍,AI巡检机器人高度集成了网络传输基站、应急救援电话、人员定位基站、瓦斯监测、视频监控系统和一键报警系统等应急装置,单日巡检里程超2公里,安全隐患识别响应时间仅仅只需3秒。 智能安全帽在施工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用对讲机、不用拍照,实时通讯、即时传输,智能安全帽集高清视频采集、语音通讯、本地视频存储等功能集于一身,我们在指挥中心就能实现对作业人员的可视化管理。”孙鑫广介绍。 进场之初,项目部依托创新工作室技术团队,拟定项目智能建造及科技创新实施方案。视频监控、有害气体监测、人员定位等数据实时汇聚,AI算法自动识别工人违规行为并发出警示。 “自从有了这些机器人工友,仅在磨盘山隧道,就节省了40%巡检工作量,将管理触角真正穿透到掌子面一线。”孙鑫广说。  02.数字大脑让指令“最多跑一次”  走进成渝中线智能钢构厂加工中心,车间内扑面而来的不是传统工地的喧嚣,而是流水线有序运转的低沉轰鸣。中央控制室的电子屏前,操作员王麒用一个鼠标操控着五条生产线作业。 “从BIM模型导入到成品出库,整个流程实现了数字化闭环。在这里,一条生产指令只需要下达一次,全部作业实现自动化、流水化。”屏幕上,三维设计模型正自动拆解为不同的构件加工参数,数据直接驱动加工中心车间内智能设备同步作业。 智能钢构件加工管理平台作为“核心大脑”,AI智能模型解析系统和八个子系统的协同运作、五条智能生产线的精准配合,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平台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处理。 在焊接区,多台双臂机器人正协作完成隧道钢拱架的焊接。 “传统工艺需要5名焊工同时操作,现在机器人通过激光扫描实时校准焊缝,精度控制在0.2毫米以内。”操作人员介绍,钢构厂引入 自动化机器人,实现全链条追溯管理。 在这座占地逾百亩的现代化厂房内,机械臂如钢铁舞者般精准挥舞,焊花在智能传感系统的引导下勾勒出桥梁骨架的轮廓,建设者们为钢铁装上“大脑”,让数据精准“指挥”。  03.像夹心饼干一样造桥  在南渝泸特大桥施工现场,3座庞然大物横亘头顶。这是成渝中线项目部的智能造桥机。与传统挂篮相比,智能造桥机用实际表现践行了“以工装保安全、质量和进度,以安全、质量和进度守成本”的精细化管理理念。 “我手里这个如同笔记本一样的东西就是造桥机的手持平板控制端,操作员轻点屏幕即可远程操控造桥机对称前移,4米节段的行走锚固仅需15分钟,全程自动化运行。”现场负责人苏健介绍。 智能造桥机不仅操作省时省力,在安全性上也堪称“钢筋铁骨”。行走时形成“夹心饼干式”稳定结构,重心比传统挂篮降低30%,从结构设计上大大降低了倾覆风险,让高空作业如履平地。 凭借稳定的结构和智能系统,它能轻松驾驭标准节段施工:最高纪录可一次浇筑10米长节段,是传统挂篮单次4米浇筑的2.5倍,效率优势更是“快人一步”,为大跨度桥梁建设按下“加速键”。 成渝中线在桥梁施工中全面植入“四新技术”:桩基施工用上成孔检测仪、“灌无忧”智能系统,桩头双环切工艺让桩头质量提升50%;墩身施工采用钢筋定位工装、水能量养护膜,快拆塑钢模板让垫石施工效率提高40%……这些智能建造工装构建起高铁建造的“智慧矩阵”,从桥梁到隧道,让每一米前进都成为科技与匠心的结晶。 “伴随着成渝中线高铁开工建设,智能建造从蓝图逐渐变成现实用了仅仅不到三年的时间,AI算量、数智协同、机器人集群……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将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步落地。”孙鑫广说,“成渝中线是示范线,我们的目标是让越来越多的高铁建设都拥有‘智慧大脑’。” 今年5月15日,在成渝中线项目召开精细化管理推进会暨智能建造交流现场会,围绕“精细化管理再提升、智能建造再升级”主题,总结推广智能建造经验。 在这条长达21.166公里的线路上,智能建造带来的变革正在擘画高铁建设事业的新蓝图。 责任编辑:李祯林出品单位:融媒体中心 未经允许 谢绝转载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中铁十四局】《人民日报》头版报道!雄忻高铁保定东特大桥迎来新进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