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公局朝阳裹挟着生机照耀着广袤的华北平原,8岁的雄安新区早已褪去芦苇荡的旧裳,一座“未来之城”正拔节生长。今年2月,二公局捧回2024年度“雄安质量”杰出贡献单位的奖杯,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建设者们用匠心与热血在雄安大地上书写的壮丽答卷,更是中交人坚守质量的生动写照。
2022年1月,雄安新区试验管廊项目施工现场,总工程师单宏伟紧盯着热成像仪。屏幕上,第1段预制管节拼接后的3毫米接缝误差,如同一根刺扎在他心里。尽管这误差符合验收规范,但他却斩钉截铁:“不能有3毫米误差。”
单宏伟带领团队,借助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抽丝剥茧,终于揪出罪魁祸首——温差。在零下15℃的极寒环境下,管节端面竟产生了每摄氏度2毫米的形变梯度。为攻克难题,项目团队在管廊节段内布满温度监测设备,如同给管廊装上了“体温计”。他们日夜守在蒸养棚旁,不断调整蒸养设备,让棚内温度随着管廊节段混凝土的“体温”精准波动。当养护过程中内外温差稳定控制在20℃以内,管廊节段的拼缝宽度也终于达到理想状态。
2023年8月,中交未来科创城1标项目进入精装与机电施工的关键期。施工现场管线纵横交错,如同复杂的神经网络,交叉作业频繁,质量控制难如登天。项目经理高阳望着图纸坚定地说:“我们要挑战雄安BIM4标准下的LOD400高精度建模!”可是,BIM专业人才短缺、应用经验不足的难题如同两座大山横亘在眼前。
每周的BIM技术研习会成了团队的“充电时刻”。会议室里,大家围坐在一起,时而激烈讨论,时而埋头演算,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与心得。高阳以身作则,带头钻研技术,常常在办公室熬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LOD400高精度BIM模型终于建成,它就像一个精准的“施工导航”,通过“三维会审”机制,精准定位并解决了800多个施工难题,优化了760多处管道布局。当项目顺利通过政府BIM审核,成为二公局首个获此殊荣的房建项目时,5项专利证书、8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大赛证书,便是对这份匠心最好的褒奖。
2025年3月,大河市政3标施工现场春寒料峭。技术员高鹏伟望着风中摇曳的树苗,愁云满面。经验不足、人手紧张,传统绿化管理方式难以保证质量,这些难题像乌云般笼罩着他。信息化的创新突破是高鹏伟写下的答案。说干就干,高鹏伟带领团队为每棵树苗赋予“数字基因”,一场绿化工程的数字化变革就此拉开帷幕。选苗、进场、验收、种植,每棵树苗都被赋予唯一编号,拥有了专属“电子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就像一个智能管家,根据历史数据为每棵树苗匹配最佳种植位置;对于生长欠佳的树苗,还会定制养护方案。如今,每棵树苗的全生命周期都“有迹可循”,质量与效率得到双重保障。
在雄安这片热土上,像单宏伟、高阳、高鹏伟这样的中交建设者还有很多。这里没有“差不多”的敷衍,只有“必须准”的坚守;没有“大概齐”的凑合,只有“正合适”的完美。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对质量的极致追求,在雄安大地刻下新的品质坐标。
来源交通建设报华西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