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六局北京公司在北京市市郊铁路副西线工程施工现场,入驻了一支“科技天团”:高清摄像头眨着“智慧眼眸”紧盯作业区,电子围栏拉起“隐形警戒线”守护边界,埋在路基里的传感器如同“神经末梢”感知细微变化——一套集电子围栏、自动化铁路路基监测系统、高清摄像头与多类型传感器于一体的智能监测体系,正以“科技组合拳”为工程装上“千里眼”“顺风耳”,让施工现场的每一个动态都逃不过精准管控,工程进度、施工质量、安全生产从此迈入“可视、可测、可控”的智能新时代。
智能指挥中心 “以前巡检就像‘大海捞针’,一个作业面来回跑半小时,遇到刮风下雨,视线受阻不说,漏检风险还高。”项目部安质部部长宋金虎指着中控室的大屏,语气里满是感慨。屏幕上,不同区域的施工画面实时流转,能将施工现场各个角落“一览无余”。“现在24小时监测不打烊,隐患识别比人工快10倍,管理效率直接翻了三番倍!”宋金虎补充道。
再看向铁路路基施工区,这里藏着更细致的“科技密码”。自动化铁路路基监测系统化身“地下侦探”,1300多个监测棱镜悄悄“潜伏”在钢轨、路基上,每两小时就会将路基沉降、水平位移等数据“打包”上传至数据处理平台。“路基是铁路的‘脊梁’,以前人工测量要扛着仪器蹲在现场,数据精度受天气、操作影响大,毫米级的变形根本难察觉。”项目测量负责人李超蹲下身,指着路基表面的标记解释,“现在不一样了,监测棱镜能捕捉到0.3毫米的位移变化,一旦超过安全阈值,系统会立刻‘拉响警报’,我们就能第一时间赶来加固。有了这‘火眼金睛’,路基质量就像有了‘双保险’!”此技术应用实现了“用技术替代人工、用数据驱动安全”,是现代铁路运维从“被动抢修”转向“主动预防”的核心技术支撑。
路基监测系统监测棱镜
不仅如此,施工现场的“安全防线”还在持续升级:电子围栏如同“忠诚卫士”,外来人员或车辆靠近时,会立刻发出“滴滴”警报,联动摄像头抓拍现场画面。
如今,在这些“科技卫士”的守护下,“智慧工地”的蓝图照进现实。这套智能监测体系打破了传统施工的粗放模式,用数据驱动决策,用科技保障安全,不仅为当前项目筑起坚固的“防护墙”,更给整个工程建设行业树立了“智能标杆”。
(企业内部信息自媒体请勿转载)
文字:秦柳影像:秦柳编辑:沈子悠审核:罗敏斌素材来源:副西线项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