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六局近日,邢台市信都区人民政府发来感谢信,对提前圆满完成德龙铁路白马河站改造工程给予充分肯定。自项目启动以来,石家庄公司建设者攻坚克难,破解既有线施工难题,实现德龙铁路与邢和铁路的“无缝接轨”,打通了区域交通“微循环”,让一条集铁路效能升级、旅游资源串联、乡村振兴赋能、“抗大精神”传承于一体的复合型发展动脉焕新亮相,为邢襄大地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与时间赛跑,破解既有线施工“硬骨头”
白马河站作为邢和铁路的重要中间站,改造工程工期紧张,实际有效施工时间仅60余天。要在不中断既有线路运营的前提下,完成“新增4条到发线、14组道岔、5.575公里线路铺设”的施工任务,同时配套路基帮宽、四电改造、轨道衡房建等工程,难度堪比“心脏上做手术”。
▲白马河站站场 项目部创新采用“硬隔离+智能报警”防护体系,在施工区域与运营线路间设置隔离栅栏和红外报警装置,严防人员机具侵限。针对最关键的要点插入道岔工序,技术团队制定“一步攻坚法”:9月7日16时至8日11时白马河全站封锁,完成5组道岔横纵移插入,实现“点毕即开通”,最大幅度降低施工对铁路运输的影响。
多专业交叉作业同样考验协同能力。路基帮宽段需在既有边坡上逐层开挖台阶并铺设土工格栅,确保路基承载力达标;接触网施工时同步推进硬隔离外50处基坑浇筑和23组软横跨架设,与轨道工程“无缝衔接”;信号系统则需完成18组道岔设备安装、26.7公里电缆敷设,仅用72小时就实现室内外联调,创造了市域铁路改造的“加速度”
。以标准为尺,打造精品工程“示范线” 为确保工程质量,项目部将“工匠精神”贯穿施工全程,建立“三检制+第三方检测”双重保障体系,从原材料进场到工序验收,每一步都留下“质量痕迹”。在轨道工程验收现场,质检员采用检测仪对每一根锚固螺栓逐一测试,确保道岔锚固螺栓抗拔力达到80千牛以上。
路基施工中,严格执行“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标准化工艺,对A组填料、AB组填料逐批次检测,含水量控制在最佳范围内;雨季施工期间,提前开挖临时排水沟,对裸露边坡覆盖防雨布,确保路基工后沉降可控。轨道铺设前,底砟摊铺采用压路机分层碾压,密实度达规范要求;道岔预铺阶段,技术人员用全站仪精准校测,确保14组道岔预铺验收一次合格率100%。
四电工程更是“精雕细琢”。通信光缆接续采用OTDR测试,确保信号传输零中断;信号系统调试时,联合电务部门开展120次模拟试验,轨道电路、道岔转辙机、信号机“三位一体”联动响应,故障响应时间小于2秒;接触网恒张力架线误差控制在50牛以内,腕臂安装垂直度偏差不超千分之一,为后续安全运营打下坚实基础。
连起文旅线,激活区域发展“新引擎”
“抗大号”市域铁路是一条依托邢和铁路而串联文旅资源、服务民生发展的“黄金线”,白马河站场改造完成后,德龙铁路与邢和铁路实现“无缝接轨”,不仅为德龙钢铁打造“绿色钢铁+工业旅游”基地提供物流支撑,更串联起邢台西部山区生态旅游带与东部平原红色旅游资源,为旅发大会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
▲“抗大号”开通运行
从经济效益看,线路开通后,德龙钢铁原材料运输成本降低30%以上,年减少公路运输车辆约10万辆次,既能缓解邢衡高速、省道S321的交通压力,又可减少碳排放。从文旅价值看,线路可便捷衔接邢台抗大旧址、白马河生态公园、德龙钢铁文化园等景点,游客可通过“铁路+公交”接驳,体验“红色教育+生态休闲+工业研学”的多元旅游线路。
这条凝结着建设者辛勤汗水的
红色旅游专线,既镌刻着的“攻坚速度”,更将以“抗大精神”为指引,
激活西部生态旅游,串联东部红色资源与工业旅游,推动构建“红绿交融”文旅新格局,成为拉动区域经济、赋能文旅发展的“新动脉”。
素材来源:石家庄公司
供稿:高跃新编辑:李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