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六局丰桥公司在京通铁路这场规模空前的
“换骨手术”背后,是一场静默的科技革命。传统的人海战术与经验主义已不再是主导,取而代之的是以大数据、精密仿真和智能化装备为核心的新型建造方式。科技,成为确保这场高难度、高风险施工得以精准、安全、高效完成的核心驱动力。
BIM技术构建“数字战场”
在机械轰鸣声响起之前的半年,一场
“虚拟施工”早已在计算机中反复演练。技术团队广泛采用BIM技术,为施工区域创建了高精度的三维数字模型。这个“数字孪生”体不仅包含了线路、桥梁、隧道的地理信息,更精确集成了架桥机、运梁车等大型设备的各项参数。
▲施工前期BIM演算在虚拟空间中,工程师们可以预先模拟架桥机在千分之十二坡道和
500米小曲线半径上的每一步移动,动态分析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状态、稳定性及支腿的承载极限。通过这种超前推演,无数个在实地可能遭遇的技术难题和安全隐患被提前识别和标记。比如,通过模拟发现了在特定曲线段,架桥机支腿与既有结构的潜在干涉风险,从而在实地施工前就制定了加装适配构件或调整支点位置的解决方案,避免了实地碰壁的尴尬与延误。这种“先模拟,后实操”的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施工的不确定性,将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和数据支撑的基础之上。
模拟场练就“精准手感”
数字世界的模拟固然重要,但真实的物理反馈同样不可或缺。为此,项目团队在工地附近专门开辟了实战演练场。在青羊山特大桥正式动工前半个月,架桥机、运梁车等设备就已在此集结,针对小曲线半径架梁这一最高难度的工序进行
“全真模拟”。▲现场演练 演练并非走过场,而是严格按照正式施工的标准和流程进行。技术人员记录下设备每一个动作的数据,观察梁体吊装、移动、对位过程中的细微变化,验证
BIM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正是通过这种“沙场秋点兵”式的预演,团队不仅坚定了在小曲线路段施工的信心,更优化出了一套高效、安全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为后续大规模展开的换梁作业培养了技术过硬的操作队伍,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
毫米级精度下的“绣花功夫”
换梁工程的成功,归根结底取决于精度控制。在曲线段架设新梁时,梁体中心线与墩台支撑垫石中心的允许误差被严格控制在毫米级别。这要求测量工作必须如绣花般精细。
▲工程师测算钻孔位置
项目投入了先进的全站仪、精密水准仪等测量设备,建立了高精度的控制网。在每一片梁体拆除前、新梁就位后,测量人员都要进行反复复测,确保数据万无一失。特别是在夜间施工时,良好的照明配合激光定位技术,保障了恶劣光线条件下的测量精度。这种对精度的极致追求,是确保新梁平稳落位、线路几何尺寸完全达标的基础,也是列车未来能够安全、平稳、高速运行的根本保障。
科技赋能效率提升 科技创新也直接体现在具体施工工艺的改进上。例如,在旧梁拆除环节,采用先进的链锯切割技术,相比传统的爆破或破碎方法,具有切割面平整、振动小、噪音低、效率高等优点,显著降低了对邻近保留结构和桥墩的扰动,提升了施工安全性与环保性。
在梁体支护方面,创新应用的
“三重梁体支护系统”(导链拉结、千斤顶顶撑、木支撑辅助),通过多重保险机制,确保了在拆除旧梁横向联结等关键脆弱环节时,梁体的绝对稳定,有效防范了倾覆风险。
京通铁路换梁工程,是一次现代科技与传统基建的深度融合。从虚拟的
BIM预演到实地的模拟练兵,从精密的测量控制到创新的工艺应用,科技的力量贯穿始终。它让复杂的工程变得可预测、可控制,让高风险的操作变得安全、高效。这条历经半个世纪的铁路,正是在科技的强劲赋能下,实现了从“老年”到“新生”的跨越,焕发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蓬勃生机。这充分表明,科技创新正日益成为推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文字:刘栋图片:王超本期编辑:刘栋素材来源:党建工作部、京通项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