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公司微视↑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三维聚力 三级联动青岛二隧项目党支部创新实践“三维聚力 三级联动”工作法,
以管理创新、技术突破、人才培育构建三维体系,
通过支部统筹、网格管控、班组落实三级联动机制,
推动党建与基建深度融合,
攻克海底隧道施工难题,
斩获多项科技成果,为世界级跨海工程建设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作为山东省重大建设项目,承载着青岛中心城区
“七横九纵”快速路网升级的历史使命,更肩负着推动胶州湾东西两岸同城化发展、提升胶东半岛城市群竞争力的战略重任。面对TJ-01标段“超长深埋、复杂地质、密集交叉”的工程挑战,胶州湾二隧项目党支部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项目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动力,并以“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为核心理念,
打造“三维聚力·三级联动”创新工作法,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人才培养 ”三维体系为引擎,提升管理效能,筑就党建与基建深度融合的先锋阵地,为世界级跨海隧道建设注入澎湃红色动能。
“党建引领、策划先行”
创新机制贯穿项目全周期
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是世界海底道路隧道领域长度最长、建设规模最大、综合施工难度高的超级工程,也是中国唯一入选
“全球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50项标志性工程”的在建工程。该隧道工程TJ-01标段,隧道向东沿老旧城区刘公岛路下方敷设,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沿线分布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穿越多条构造破碎带,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分布密集,且该隧道浅埋下穿建筑物,该区域曾发生燃气爆炸事故,具有“建造环境极度敏感、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和风险管控要求极高”等显著特点。通过综合分析判定,项目面临三大难题:
技术难题主线隧道大跨段长度346米,最大开挖宽度29.93米,高度13.59
米 ,洞身在不良地质破碎带中近距离下穿老旧建筑8层楼房,防止隧道坍塌,控制地表沉降,同时还要实现快速施工是面临的技术难题。
管理难题主线南线隧道2778米 ,施工工法12种。工艺工法频繁转换,相互影响,施工组织困难,二次衬砌与开挖支护同步进行,交叉作业,安全质量、进度管理难题突出。
社会风险难题主线隧道线路位于 2013年1122黄岛石化区爆炸事故区域,居民诉求搬迁未实现,对爆破振动噪声反应敏感,抵触心理较强,隧道全程侧穿或下穿居民小区,隧道爆破施工持续影响,信访压力大。
针对项目的重难点,项目党支部提出
“以党建带动创新,以创新赋能生产”,构建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三维体系。项目部成立“党员创新攻坚组”,并划分“党员责任网格”,将隧道施工划分为开挖、支护,衬砌、监测、外部协调等责任单元,由党员担任网格长,负责监督施工安全、质量管控及进度推进,通过“支部-网格-班组”三级联动机制,实现24小时内响应处置。
工作法核心三维体系构建创新发展立体架构
管理驱动:构建高效协同的
“红色引擎”齐抓共管,安全质量有序可控。项目党支部建立
“党建+项目管理”深度融合机制,将党支部工作融入项目的施工生产中,构建“计划-执行-监督-改进”闭合管理体系,并成立专项督导组,由党员带头对施工安全质量进行实时监督。通过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活动,将现场穿透式管理、安全网格化管理与党员责任结合起来,明确各岗位职责,形成网格信息公示牌悬挂于施工现场。网格员积极按时开展班前教育、跟班作业、日碰头会等工作。每周由安全穿透式领导小组对网格人员及安全监督员进行考核打分,月底统计考核,使安全绩效考核落到实处。党员牵头推广应用“筑信云”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施工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全面开展安全质量隐患排查,大幅度减少了安全质量问题,使项目施工有序进行。
科学管理、动态跟踪施工进度,确保节点目标实现,建立
“党员责任区+项目节点”双考核机制,将全年产值目标拆解为季度、月度任务,通过“党建+生产”例会动态跟踪,确保进度可视化、责任可追溯。项目前期通过党员攻坚组“揭榜挂帅”,积极与绿迁单位进行协调,较原计划提前1个月完成绿迁工作;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充分调度各种社会资源,实现澎湖岛街全幅封闭施工;积极配合咨询单位,加快12种管线报价审核工作,同时与产权单位协调沟通,实现多种管线同步施工;D匝道暗挖段,优化爆破方案,严控爆破振速,通过党建联建,积极与社区及周边居民沟通协调,降低周边信访影响,D匝道暗挖结构顺利完成任务节点;针对主线大跨段隧道开挖步骤多,施工难度高,安全风险高等难点,项目优化施工组织,采用单导洞先行原则,先从主线大跨度段掘进左导洞,施工至端头后向小里程掘进大跨段右导洞,与D匝道掘进大跨段右导洞形成对向开挖,并利用超前预报+监控量测技术手段,实时探测开挖面前方围岩及跟踪支护结构的稳定状态,确保了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提前工期3个月。
技术驱动:锻造攻坚克难的
“创新利剑”创新赋能:方案优化,效益提升,项目党支部组建以党员为核心的
“海底攻坚先锋队”,针对海底隧道中的技术难题开展专项技术攻关,设立创新工作室。
方案优化方面:为了主线大跨段安全快速穿越中铁十局青岛分公司办公楼,引入
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利用大数据分析地质数据,将Φ89管棚调整为95
米 Φ127超长大管棚,增加地表注浆加固范围,过程开展方案比选、监控量测、数值模拟等相关工作,将大跨双侧壁法优化为CD法,缓解了施工组织困难问题,提升了机械利用率和施工工效,提前工期约2个月。
钻爆工艺方面,对传统爆破施工技术进行改进、创新,充分利用爆破基本理论及聚能爆破原理,实现周边沿环向劈裂、纵向传爆、径向减震的三向控制爆破技术,降低爆破震动,减少信访压力。爆破施工围岩超欠挖平均降低
3.5厘米,混凝土超耗平均降低15%。
大跨衬砌工装方面,针对大跨段隧道断面种类多、断面变化频繁的难题,优化了整体施工组织,衬砌施工采用
“盘扣架+方钢+新型塑料模板+楔形钢模板”的支撑体系,缩短初支暴露时间,保证了施工安全,提前工期约2个月。
自主创新:改进工装,提质增效,项目党支部开展多项科研工作,在新技术、新专利、新工艺等方面,自主研发改进作业工装。通过将原有开挖作业台架改进为防水、钢筋多功能作业架,解决台架边缘与初支面距离不一致的难题,有效提升了施工工效,减少了安全隐患。通过对原有台架的二次改装调整,节省工字钢、钢筋等原材料约
30吨。?人才驱动:培育专业过硬的
“攻坚铁军”推行 “党员积分制”“安全文明先锋队”等机制,量化考核党员在技术攻关、安全管理中的贡献。同时党支部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拓宽人才培养通道,坚持开展党员技术授课、实施“党员+骨干”双向培养计划,通过“导师带徒”“技能擂台赛”等形式,培养一批技艺精湛、具有领导力和创新精神的团队带头人。建立“创新人才库”,制定个性化成长档案,通过轮岗交流、跨领域课题实践,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注重团队间的协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知识传递,推动员工共同进步。
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工程施工中获得的实施成效
通过 “创新支部”工作法,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项目施工节点顺利完成,科研工作有效推进,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人才梯队平稳建设,为项目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管理提升、效果明显。
项目党支部通过创新工作法,主动出击,精心组织、积极协调,高质高效推进工程建设,实现隧道安全下穿建筑物;主线隧道陆域段
2025年1月9日顺利贯通;在五彩隧道“党建+”质量竞赛中,“党建引领、数字赋能”数字建造专业技能擂台赛获得第二名;“防水焊接技能大比武”荣获全线防水焊接二等奖;“初期支护班组擂台赛”荣获全线支护班第二名;2024年11月“消防月擂台赛”荣获全线第一名;二隧项目荣获2024年度中国中铁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
技术突破,收获颇深。
形成授权发明专利 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受理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得省部级工法3?项、省部级工法大赛二等奖1项、QC成果2项、BIM大奖1项、交通建设四新技术2项、中施企协微创新成果1项,荣获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第七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论文发表4篇。
“三维聚力·三级联动”党支部工作法通过管理、技术、人才培养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海底隧道建设的深度融合,为海底隧道施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并在以后的工程建设中,不断完善创新体系,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END来源:党委组织部 青岛二隧项目党支部
编辑:姚昊 校审:马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