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航夕阳西沉,白鹭飞掠,霞光浸染了芦苇荡。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静静延伸向远方,将芦苇荡一分为二。一辆汽车平稳地行驶在水泥大道上,我望着车窗框住的光影,不禁扬起一抹欣慰的笑意。
谁能想到,不久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滩涂。
大芦线东延伸航道位于上海南汇东滩滩涂区域,是长江口水域最接近外海的主要支流,存在“浅滩、软基、易淤、受咸潮冲击”等诸多问题。路,或者说导航堤,在这项工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一次来到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大芦线项目时,
“无路可走”是我对施工现场的第一印象。
项目建设初期,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由于没有陆地通道,施工人员只能依靠船只作业。清晨乘船出发,在蒙蒙亮的天空下缓缓穿过蜿蜒的水道,单程就要花费近2个小时。
船上空间十分局促,大家工作时只能挤在一起,连个像样的休息地方都没有。要是遇上风浪大的天气,船身剧烈颠簸,晕船的同事就要遭罪了。扑面而来夹杂着咸腥味的海风,以及烈日下晒得滚烫的甲板,构成了我对那段艰苦时光的回忆。造一条路出来,成了我们更好推进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我亲眼看着这条路从无到有,每一天都像在见证一场无声的战役。乘着工程船破开泥泞的滩涂,吹沙、打桩、压实松土……每一步都像在和大海较劲。当第一层沙袋和石头铺成路面时,我站在船头,看着那条蜿蜒的“路”浮出水面,心里涌起一种奇妙感——原来路是这样一点点“长”出来的。
可新鲜劲儿没过多久,困难接踵而至。临时道路全是砂石堆成的,车子开上去颠得人骨头都快散了架。狭窄的路面被挖机占去大半,通勤时间比预想的长了一倍。海风裹着沙粒砸在脸上,烈日晒得人头晕目眩。有那么几次,我望着无边的滩涂,真想提着塑料桶逃跑。
老师傅们却像没事人一样。老李蹲在路边,一边扒拉陷下去的沙袋,一边念叨:“这算啥?当年我在北方修路,铁锹砸下去只能凿个白印子。”从他司空见惯的语气里,我却察觉出一种平凡的“伟大”——原来那些我以为理所当然的路,都是这样一寸寸铺出来的。
微弱的信号,频繁的风浪,种种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以及有限的施工条件,都是对团队的考验,但同事们的眼中始终闪烁着对工作的热情,这份热情也感染了初来乍到的我。这条未完成的导航堤,也成为了施工过程中充满回忆的风景。
不知不觉,我已在这片芦苇荡度过了一个四季轮回,我也因此知晓了大海的季节变化——夏天的海是热情的,直射而下的毒辣阳光毫无遮挡,照得人睁不开眼;而冬天的海则是冷峻的,自大海呼啸而来的寒风直往鼻孔里灌,使人难以呼吸。
冬去春来,一条崭新的导航堤赫然出现在芦苇荡中央,砂石和沙袋变成了水泥路,曾经1小时的车程缩短到20分钟,前往现场的施工人员再也不用忍受堵车和颠簸之苦。
从最初的荒芜滩涂,到如今的平坦大道,车轮下的导航堤像一条坚韧的纽带,凝聚着施工团队攻坚克难的决心。道路的尽头是无边无际的海,我们的奋斗还未结束,一切才刚刚开始。
来源:二公司文图:曹佳妍 夏侯鑫
统筹:马可可副主编:陈晓喻编辑:曹佳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