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十局丝路长歌 · 编者按驼铃曾将古道吟成史诗,沧海曾将远帆刻成信笺。
千年丝路,今朝新声。我们以轨为弦,以桥作谱。不同肤色的手共握标尺,不同语言的誓言同筑通途。
在异域的晨光与暮色里,汗水浇灌的不仅是路基,更是信任的根系;钢铁延伸的不仅是里程,更是人心的纽带。
当中国智慧与寰宇热望交响,长歌便有了和声。
此间记录,是月光漂染的坚守,是风沙打磨的担当,是时光的拓片,拓印着人类命运交织的壮阔诗行。
长歌未央,大地在脚下延展。
北非七月,戈壁之上,烈日熔金,沙砾无言。偶有风过,也携着粗粝的灼热,刮得人脸上生疼。
摩洛哥高铁全线最大挖方成功爆破
这亘古荒凉里,一声惊雷猝然迸发,滚过赛塔特省赤裸的胸膛——山丘应声裂开一道口子,尘烟腾起如黄云,久久不散,旋即又缓缓沉降,归于大地的怀抱。
这声响动,是摩洛哥盖尼特拉至马拉喀什高铁全线最大挖方工点的爆破之声——
117万立方米土石,如一座小山被挪移,为那430公里钢铁长龙,让出了通途。
夏少松便在这烟尘尚未落定的工地上奔忙。这位来自河北邢台的青年工程师,自河北工程大学采矿专业毕业后,履痕便印在了仁沐新高速、雄安市政、高原铁路这些国内工程的脉络里。
如今,他随远征北非,在摩洛哥高铁第五标段35.4公里的战线上,肩负技术重任。
摩洛哥高铁沿线地貌戈壁风沙日日磨砺着他的面颊,更磨砺着心志。
新的国度,迥异的技术标准,再加上环境的艰苦,如几道无形的深沟横亘在前。
他常蹙着眉,眼前仿佛重叠着国内熟悉的规范图式,与眼前陌生的摩洛哥语标注;图纸上尚未闭合的线条,如同大地本身未解的谜题。
然而荒原上从无退路。他与当地的工程师并肩站在路基旁,手指着图纸,再指向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一遍遍推演。
图纸上的空白,须用脚步去丈量,用智慧去填补。那融合了法国标准和国内先进技术的方案,便是在这烈日下、风沙里,被众人一次次优化出来的。
“爆破非常成功!的工作,为未来奠定了坚固基石。”赛塔特省的代表胡萨姆·加布拉目睹这戈壁奇观,不由赞叹。
这声赞誉,是对夏少松和团队无数个日夜与图纸、与风沙搏斗的最高嘉奖。
爆破的烟尘散尽,工地上的新面孔清晰可见——尼阿玛,摩洛哥属地工程师。
她每日在工地上穿行,安全帽下的眼神明亮而专注,细致巡查着每一处可能存在危险的角落。
当她与夏少松在工休时相遇,话题便超越了钢筋水泥,她眼中闪着光:“在这里,我领略了‘中国速度’与‘中国标准’的力量。和中国同事们一起工作,感到被尊重和温暖……能亲手为家乡修建高铁,非常荣幸!”
她的声音,带着北非阳光的明净和坦诚,在风沙渐息的午后轻轻回荡。
夏少松点头微笑,这微笑里,有异国战友间无需多言的默契,亦有共同理想在心底悄然生长的踏实。
钢铁的筋骨在延伸,而人心的桥梁,已在无声的交流中悄然架设。
中摩员工在项目开工后合影
这条高铁,如一条蓄势的钢铁长龙,它自盖尼特拉动身,将劈开荒漠,直抵马拉喀什赭红色古城墙脚下。
建成后,两地间的距离将被时间拉近,沿途沉睡的经济脉络将被唤醒,更将托起摩洛哥2030年世界杯的澎湃人潮。
工地的灯火在夜色中次第亮起,如同撒落在戈壁上的星群。夏少松偶尔抬头,目光越过临时板房,望向远处阿特拉斯山脉沉默的剪影。
这荒原深处,钢铁巨龙正一寸寸苏醒,其筋骨由坚韧的钢铁铸就,其血脉里奔涌的,却是两国建设者共同的心力与汗水——它无声地伏卧于大地之上,承载着无数关于速度与连接的梦想,也刻录着人类为跨越天堑所付出的虔诚。
中摩员工协作路,不过是大地伸向远方的手掌。
当钢铁的轨道终于与马拉喀什古老的赭红城墙遥遥相望,那穿越戈壁的长风便有了新的歌谣:它低吟着远方来客如何将陌生的图纸,在风沙中一笔笔描摹成真;它诉说着不同肤色的手如何合力,将坚硬的岩石驯服为坦途……
这路轨所承载的,岂止是风驰电掣的列车,更是大地对连接最深的渴望,是无数微小而坚韧的付出……
那些在荒漠上刻下的誓言——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阔诗篇,正随铁轨的延伸,在苍茫戈壁上静静展开。
来源:钱磊 孙丽华 潘婷丨编辑:钱磊丨审核: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