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清晨的长白山余脉云雾缭绕,公司吉林G331公路建设现场却早已蒸腾起热浪。摊铺机缓缓前行,吐出的深黑色混合料在阳光下泛着油光,这看似普通的沥青路面施工,却蕴含着不为人知的“重生”故事。
作为改扩建工程,旧路面沥青材料往往被铣刨弃置,但随着科技进步,国内部分道路改扩建项目会采用沥青热再生技术对旧料进行回收再利用,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更节能环保。于是,项目团队也萌生了二次利用废旧沥青的想法。
“这种技术在吉林地区应用较少,也是咱们首次接触使用,技术要求高、难度大,但我们有信心做好这顿‘回锅炒饭’。”负责沥青路面施工的第一项目组组长曹洋自信满满。这种技术的底层逻辑,就是把铣刨下来的旧沥青料进行破碎筛分,然后按比例与新石料、新沥青进行加热拌和,最终将废弃的“黑色垃圾”变为“黑色黄金”。
这门“再生术”虽然步骤简单,但操作中却藏着不少技术门槛。为保证沥青混合料的质量,试验室主任白雪峰带领团队开始了细致的“重生”工作。“先把旧料按颗粒大小分类,筛分这一步非常关键,分好类才能精准配比。”白雪峰强调。
实际上,所谓“旧沥青再生”并非不添加任何新材料,而是要根据旧沥青的损耗及各种物质含量,确定最终的搭配方案。紧张有序的工作中,旧料被按照颗粒大小分成两档,并用抽提和燃烧两种方法检测沥青含量和老化程度。白雪峰仔细对比着两份试验报告,眉头微微皱起。“旧沥青的指标还是不太理想,咱们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优质再生剂,确定最佳掺量,让旧沥青恢复性能。”
随后,试验团队对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进行反复调试,将旧料与再生剂、新集料、新沥青这些“食材调料”按不同比例混合,经过半个月的努力,终于调试出一份最佳拌和比例,这份“回锅炒饭”正式“开火”。
在沥青拌合站现场,搅拌机有序运转,旧料、再生剂、新集料、新沥青被分别加热到所需温度。“旧料就像剩米饭,不能加热过度;新集料就像新加的食材,温度够高才能和旧料更好融合。”白雪峰时刻盯着温度控制,看着沥青混合料旧料、再生剂单独搅拌后,按照精确配合比投入搅拌锅,完成最后的准备工作。
在沥青摊铺一线,一车车沥青热再生混合料陆续进场,施工员王永文用测温仪抵住料堆,大声汇报:“155摄氏度,符合混合料运输到场的温度区间。”现场顿时掀起了喜悦的浪潮。随着摊铺机的缓慢推进,新铺的柔性基层渐渐延展开来,夕阳给远处路面镀上了金边,王永文操控着无人机穿梭在茫茫林海,记录下这一刻的风景。
素材:吉林G331(环长白山段)公路改扩建项目部
供稿:陈晓闯编辑:王耀宇校核:修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