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航 导 读
一直以来,三航局二公司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争当走出去的排头兵,在建设集团海外重要三级公司和海外施工专业领航企业持续发力。
在印尼,二公司实施了金光纸浆厂配套码头和工业厂房等项目,取得了各方认可,过去一年连续中标印尼市场7个项目,突破印尼区域历史纪录,在颇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交出了一份亮眼提气的“成绩单”。面对项目建设中的重重挑战,印尼建设团队聚焦技术创新、质量管控、团队协作、环境保护等关键环节,攻坚克难、奋勇争先,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了坚实力量。
今天,让我们一起跨越山海,一同走进这段印尼建设的奋斗篇章
。 清晨,翻译官明烟被手机提示音吵醒,本以为又是“印尼语SOS工作群”的紧急任务,屏幕却显示:“@全体成员 食堂今日特供Satay(印尼沙爹烤肉)。”翻看聊天记录,这个曾经为解决语言问题而组建的工作群,已然变成印尼美食文化交流群。
由中国港湾承建、三航局负责实施的印尼三宝垄工业厂房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5.7万平方米。工程结构分项交叉作业较多,为了实现业主“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目标,2个标段、9个作业面的2000余名工人一头扎进了这场闪电突击战。
语言不通,是项目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
“那时候我们和印尼工人交流,全凭肢体语言,指东打西、鸡同鸭讲的乌龙事件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项目经理潘小波回忆道,“有时想给工人发赶工奖,都发不出去。”
屋面板赶工期间,施工员王博文好不容易和工段长确认好吊机设备夜间加班的事宜后,便放心地暂离用餐,可返回时,却发现所有施工机械都原地消失了。
看着空荡荡的施工现场,王博文傻了眼,赶紧找到翻译官明烟,在和工段长反复确认后才发现,他根本没有理解要留下设备加班的意图,这一失误险些打乱整个工程进度安排,让所有人都惊出一身冷汗。
“当时明烟正在2公里外的1号标段解决钢筋型号纠纷,我们像等救护车似的盼他赶来和工段长沟通。”王博文喉结滚动,回忆那时候的无力。
“我们的施工现场有20个足球场那么大,再找10个明烟都解决不了随时随地需要翻译的问题。”在当晚的例会上,沟通不畅的问题再次被严肃提及。
面对困境,潘小波当机立断:
“作业面多,靠翻译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想做好项目、深耕印尼市场,人人都得成为‘翻译官’!”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人人都是翻译官”行动拉开了帷幕。
行动从明烟特别定制的三色便签本开始。
蓝色记录“常用词汇”:
Mobil crane(吊车)、Dumptruk(卡车);
红色标注“魔鬼发音”:
Besi(钢筋)和Beton(混凝土)的发音差异;
黄色则是应急短句:“请停止!”(Berhenti!)。
这个被油污浸透的《工程印尼语生存手册》,让项目部正式进入“疯狂印尼语”模式。
“Halo,Selamat pagi!你好,早上好!”整齐的跟读声从会议室传出,引得业主派驻人员和协作队伍管理人员在外纷纷驻足。
不久,三航开办了印尼语课堂的消息传遍了三宝垄工业园区,不少人慕名而来,让本就狭小的临时教室变得更加拥挤,甚至需要提前抢座。
尽管项目部学习氛围火热,但很多员工仍困在“开口难”的冰层之下。为此,项目部多次与翻译学校沟通后,决定开设情景模拟课。
“现在模拟吊车入场!”“现在模拟钢构验收!”……从设备进场、钢筋绑扎口令到设备故障报修,每个场景都被编排成小剧场。课堂之外,大家常常逮住明烟,自发进行模拟,
施工现场俨然成了学习印尼语的第二课堂。
开展学习行动后,不仅施工现场的乌龙事件少了,大家还把印尼语活学活用到日常生活中,学霸莫文杰在市场采买时甚至能用印尼语砍价。
有了语言的桥梁,大伙儿和印尼同事之间的互动也愈发频繁,穆斯林斋月期间,一同分享香甜的Kolak(椰奶甜汤),到了中国春节,又会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
“优秀的中国团队,现在你们人人都是‘编外翻译官’!”明烟感慨道,“这不仅是项目的胜利,更是中印尼友谊的见证。”
来源:二公司撰稿:马可可配图:于旻统筹:马可可副主编:王心慈编辑:曹佳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