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航局五分公司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中,中交二航局已走过75载光辉岁月。自1950年成立以来,公司从港口码头建设起步,深耕国内到走向海外,逐步形成覆盖路桥、市政、房建、水利水电等多元业务的格局。75年来,二航人铸就800多座港口码头、300多座特大桥、6000多公里高速公路等辉煌业绩,让“二航桥”助推“中国桥”成为国家名片。如今,中交二航局践行现代二航总体发展路径,构建企业良性发展生态,为书写中交集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蓄力前行,让我们一同回顾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二航故事,探寻其发展的磅礴力量。
★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古人笔下西南群山的险峻,曾是交通建设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而今,中交二航局承建的云南天麻高速公路岩脚隧道,在滇东南崇山峻岭间“破壁”而出,架起中越交流新通道,让边陲发展梦想与国门荣光紧紧相连。
天麻高速公路起点位于天保口岸国门处,止于麻文段高速麻栗坡北互通,52公里的线路上串联着17座隧道,总长近30公里,隧道占比高达56%,驾车行驶其上,宛若穿梭于“地下长廊”。
其中,岩脚隧道长度超过4公里,为全线最长隧道,整体呈曲线蜿蜒,最小半径仅970米,宛如未切断的悬垂苹果皮。这样的曲线设计,曾让不少人疑惑:“明明能修得更直,为何要绕山走这一大圈?”对此,项目负责人曹林祥一句话道破关键:“隧道进出口有89米的高差,要是不设曲线降速,开车就像坐过山车,惊险得很!”简单调侃背后,是建设者对安全的考量,也预示着施工中的重重挑战。
2023年3月,岩脚隧道进口段表层土壤剥离与边坡开挖仅一周,套拱便发生位移、沉降,边仰坡、地表裂缝如蛛网般蔓延,施工陷入“开局难题”。
原来,进口段覆盖层薄如纸、横穿多条断裂带,富水土体一攥就散,恰逢雨季雨水裹泥灌向洞口,传统方法完全失效。曹林祥当机立断:“先把水控住,再给山体‘撑住劲’,这才是破局的关键!”
有了方向,建设团队立刻围绕“先控水后治土”制定方案。曹林祥在现场指挥:“坡顶减载、坡底支挡,30米抗滑桩要打牢,这是‘定海神针’!截水沟得连成片,把雨水全导走!”
项目技术负责人陈晓帆带着团队用三维数值仿真摸清地下水分布,搭配自动监测系统追踪边坡变形,最终历时1年,成功穿越洞口段70米松散堆积体,为隧道进洞打通“任督二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冲出极不稳定的松散堆积体,开挖至515米处时,又遭遇富水断层,单洞日最大涌水量飙升至2.45万立方米,相当于10多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陈晓帆回忆起当时的险情仍心有余悸:“一旦失控就会形成‘地下洪流’,地下水若无节制地裹挟泥沙涌入隧道,后果不堪设想!”
针对高涌水风险,团队迅速创新“多种超前探水+稳步循环施工”方案。在施工流程上,严格执行“左洞先行、35米探水、30米开挖、5米预留安全距离”的铁律,每个探水孔的出水点、水量、水压都详细记录在案,确保对水体情况了如指掌。同时,通过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精准划定富水区域,及时增设排水设施,始终保证抽排量大于涌水量;对施工段则进行加固处理,采用超前中管棚支护前方断层带的破碎围岩,注浆小导管径向打设封堵洞身周边水系。经过近四个月“疏堵结合”的持续作业,成功治理了“水帘洞”难题,让隧道施工重回正轨。
而在整个隧道施工过程中,还伴随有岩爆与软弱围岩带来的持续威胁。隧址区穿越高初始应力段,围岩级别从3级到5级不等,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堪称“地质博物馆”。陈晓帆形象地描述:“岩爆像地下惊雷,随时可能突然爆发;软弱围岩则像橡皮泥一样,开挖后极易发生软岩大变形甚至坍塌,安全风险时刻悬在头顶。”
为应对这一复杂地质挑战,团队双管齐下。一方面,改良光面爆破技术,根据不同等级的围岩性质动态调整炮眼布局,通过测量精准放样、小角度钻孔、加密周边眼间距等方法,改良后半孔率从40%大幅提升至90%以上,不仅减少了岩爆风险,还使喷射混凝土超耗量降低近50%。另一方面,则不断强化地质预判,将TSP地质预报系统、地质雷达与超前钻孔结合,提前探测前方围岩状况,针对不同级别围岩制定差异化施工策略,做到“一洞一策、一段一策”。
2025年9月19日,历经909个日夜奋战,这条“地下长廊”终于顺利贯通。巍峨的高山见证了二航“破壁者”用科技创新攻克地质难题的决心,也为滇东南中越边境人民添上了一条连接希望与发展的康庄大道。
2025来源:天麻高速项目作者:朱瑜舒编辑:魏腾飞我知道你 在看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