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航局五分公司长江北畔,热浪裹挟着江风扑面而来,二航局双柳长江大桥施工现场,重逾百吨的巨型钢箱梁缓缓升空,向着百米高空的预定位置精准“穿针”。监控屏幕前,项目副经理、“功能型党小组”成员杜磊正沉稳指挥这场高危作业。“责任再重,也得顶上去!”面对风险他毫不畏缩。
二航局承建的双柳长江大桥主跨1430米、宽50.5米,是目前长江上在建的最宽钢箱梁悬索桥。作为二航局“桥品牌”的窗口项目,从开工起就挑战重重:施工工序始终受长江汛期制约,安全管控与环保要求也远超常规项目,生产压力与建设标准双重叠加,考验着每一位建设者。
“要把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精准打到关键难题上!”项目党支部书记田春华提出组建跨部门、跨专业“功能型党小组”的想法,迅速得到全员响应。这支“攻坚尖兵”集结了5名经验丰富的党员,专攻现场施工的杜磊便是核心成员之一。
2022年9月,大桥主塔桩基施工启动,复杂的地质却成了“拦路虎”。北岸主塔施工区域为泥质粉砂岩与粉砂、卵石夹层,桩基需钻至126米深处,糊钻、塌孔风险极高。按原方案施工需6个月,这将给后续度汛施工埋下安全隐患。“必须把工期压下来!”杜磊带着党小组成员扎进工地,白天守在钻机旁记录数据、观察工况,晚上根据数据和图纸逐一拆解问题,目标只有一个:优化钻头与钻进工艺,提高效率。
10余种钻头的钻齿材质、钻翼数量,需逐一搭配测试寻找规律;钻进参数要反复调整验证。一个月后,团队终于在第5种新结构钻头、第8次测试结果中找到“最优解”,钻孔效率是原始方案的4倍。同时,他们创新采用“泵吸反循环+气举反循环”接力钻进工艺,即便连续钻深126米,仍能保持最高的钻进效率和最稳定的状态,平均单桩成孔时间缩至12天,速度是传统工艺的1.5倍。最终,团队仅用3个多月时间便完成主塔桩基施工,且全部达到一类桩标准。
党小组“首战”获胜在田春华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要让党员持续发挥效能。为了打造精品工程,项目计划引进湖北省首条钢筋网片柔性生产线,替代人工散绑以增强钢筋部品强度,提升施工效率。可生产线技术含量高,团队此前缺乏相关设备操作与维护经验,技术衔接成了亟待突破的“新关卡”。
“技术盲区不可怕,党小组先闯先试!”田春华迅速定调。为尽快掌握设备技术,杜磊多次联系二航局技术中心“取经”,党小组会变身技术课堂,大家逐字逐句“啃”理论,小组成员带着生产线负责人邹雄和工人们在设备前实操,手把手传帮带。一个多月后,生产线顺利投产,邹雄操作得行云流水:“以前见新设备就犯怵,现在党员带头教,用起来就是踏实!”
如今,这支党小组已成为项目建设的“硬核力量”:推动完成了一体化智能筑塔机设计优化、钢筋网片适应性提升等多项创新,拿下15项省部级QC成果、13项授权专利。党小组成员逐渐从“技术尖兵”成长为“复合型骨干”,还培养输送出1名项目经理、1名项目副经理、1名常务副总工程师和2名工区负责人,成为二航局基层建桥队伍的中坚力量。
“党小组的沃土,滋养出能打硬仗的队伍。”田春华望着大桥建设现场,满脸自豪。长江之上,钢箱梁架设完成,党旗在1430米主跨间高高飘扬,为这座长江最宽悬索桥的崛起注入红色动能。
来源 | 双柳长江大桥项目
作者|许豹编辑|昌文我知道你 在看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