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澳门国际机场!中国首个海上机场的建设往事
“这是三航局的早期境外项目,也是我们‘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地方!”时任澳门机场中港三航局联络桥分部副总经理的刘建明回忆着那段青春岁月,目光深处思绪触及的是上千公里外的澳门国际机场。这是全球第二、中国首个完全由填海造陆建成的机场,经过二期扩建的澳门国际机场如今年旅客吞吐量已逾960万人次。而将时钟倒拨26年,与“海上机场”一同拔地而起的是一代三航建设者的艰苦创业与光荣梦想。澳门国际机场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凼仔岛上,一期建设于1989年正式动工,1995年11月9日建成使用。三航局于1992至1994年驻场负责填海造陆的人工岛和机场联络桥的建设。1992年的春节刚过,三航局的第一批建设者怀着对尚未回归的澳门的陌生与好奇,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异乡建设之路。刚去的时候,建设者们每天吃饭都成问题。由于当地没有一家市场有能力供应项目部包括工人在内的800余人每日所需的农副产品数量,解决吃饭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为此,项目部专门抽调了一辆船舶,专职负责农副产品的采购,每天从氹仔岛行驶至珠海,上岸采购食材后再返回至项目部。“每天光是买菜,一来一回就得消耗七、八个小时,这种‘难’是在内地建设任何项目都很难碰到的,还好我们坚持了下来。”1995年底必须要通航,这是业主给建设者们下达的“死命令”。然而1992年的澳门尚未回归,与大陆的交流存在诸多手续问题。对于建设团队而言,大到上百条设备运输船,小到800名劳工的从业资质和护照,全部要经过澳门方面的层层审批。而最让建设者们难受的是,审批部门以英、美等所谓的国际标准为由进行比照,卡住了动工的“脖子”。为了符合审批标准,三航局在深圳蛇口定点,专门制造和国际标准相匹配的预制构件,尽全力解决人员和设备的审批问题。好不容易过了审批关,正式施工的每一步依旧障碍重重。机场人工岛和联络桥由三航设计院按国内标准设计,但业主请来的香港监理却屡屡提出反对意见:“在澳门建的机场,当然要按国际标准来!”通过邀请咨询公司,项目团队多次在现场直接召开技术认证会,与监理方据理力争,最终争取到桩基偏位等核心问题的标准控制权;另一方面,为了抢回被耽误的半年工期,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全部下工地,绑钢筋、打混凝土,工人干什么,大家伙儿就干什么。90年代还没有大规模应用定位系统,夜间打桩时,为了在赶进度的同时保证施工质量,项目部用起了“土方法”:先把两头的桩定好位,再通过近距离测量打下相邻桩。以24小时两班倒的方式,项目部“日夜兼程”,在符合严苛标准的情况下不仅抢回了耽搁的半年进度,甚至提前完成项目建设并实现了交工,让业主和监理都心服口服。澳门地域狭小,物资并不充裕,工程建设所需的多数设备、物资只能从内地采购后运送过去,而项目现场的突发情况又很难预测,类似某一个设备的零件损坏需要更换的事情常常发生。为了保证现场所需能第一时间送达,三航局在上海成立了一个澳门机场项目的上海办事处,专门负责为澳门机场的建设“解难题”。参与澳门机场建设的三航人都表示:“那会儿我们三航的‘送货’速度,不比现在的快递小哥差!” 有些零件还需要重新制造,可工期不等人,办事处便会派遣专人到加工场盯工人、跟进度。随后这些“救急”物资会先通过陆路运输至位于蛇口的预制场,再利用项目部已经通过海关审批的工程船舶运送至施工现场,最快一周便可送达,比单一的海路运输节省了一周多的时间。在前前后后参与建设的近300名三航人通力合作下,1995年底这座澳门与世界各地相连接的重要“桥梁”终于拔地而起。1995年11月9日,澳门机场正式通航,在随后的26年间,迎接着世界各地络绎不绝的旅人来来往往,依旧雄伟豪迈。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