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关角 再续传奇
(海拔3874米的关角山)
海拔3874米的关角山,藏语意为“登天的梯”,常年与风雪相依相伴。这里高寒缺氧、人烟稀少,常冬无夏,年均气温零下0.5℃,极端最低温零下35.8℃。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中铁五局一公司在这里参与修建了4009米长的青藏铁路老关角隧道,创造了当时高原铁路建设史上的神奇。
(老关角隧道施工现场)
如今,他们再回关角山,再续天路传奇,参与建设一条助力青海西部经济腾飞的康庄之路——西海(海晏)至察汗诺高速公路。
时间在变化,精神在传承。
从“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到“挑战极限、攻坚克难、坚持到底、永争第一”的花久公路精神,再到如今“强管理、创效益、争第一”的西察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路先锋精神如烙印般深深印刻在这支铁军的血液里、骨子里。
(西察项目精神 再续天路传奇)
还是那支钢铁队伍
循着时间追溯,当年的关角山下,1200名员工,汇集到雪山脚下、青海湖畔的无人区。他们点着马灯,手握风枪,住着“干打垒”,啃着苞米土豆,用铁斗车和人力啃下了青藏铁路前期工程最难啃的硬骨头。
这支队伍,几经变迁沿革,成为了今天的中铁五局一公司。
2018年9月19日,青海又一出省大通道西海(海晏)至察汗诺公路全面开工建设。这是国家《西部规划纲要》“八纵八横”骨架中“横二”线中的一段,是连通西部及中东部地区的重要公路大通道。
(西察公路航拍)
中铁五局担负2标段总长53公里的施工任务,起点就在关角山。从6月份进场,他们就树立了要把项目打造成标杆工程、创誉工程,示范工程,开创“BOT+EPC+政府特殊股份”模式建设的目标。
“这关角山,有我们老一辈建设者拼搏奉献的足迹。今天,我们又回到了这里,这是使命的召唤。我们要打出气势,亮出实力。”在项目第一次生产会上,项目指挥长胡从文的动员令,打响了“争先创优、铸造精品”竞赛大干的发令枪。
(风雪中班前讲话)
夏天炽热难耐,冬季寒冷漫长,昼夜温差悬殊。有效施工季节,也就是6月至9月之间的4个月时间。进场快、安家快、开工快,施工策划一次性到位、生产资源配置一次性到位、创先标准一次性到位,他们集中兵力、集中优势打一场速战速决的攻坚战。
首先要抢在冬休前,拿下线下桥梁水下桩基。可夏末时节的高原已是寒风刺骨,白天风高怒号,晚上雪花纷纷。零下三十度的户外,偶尔还有野狼叫唤。现场作业人员经常需要在远离项目驻地的荒原上支起帐篷,荒野求生。
11月份的时候,全线其他单位管段,早已进入了冬休。但作为最晚进场的施工单位,为了能在来年顺利打开施工局面,经过反复讨论研究,精细算账对比,作出了宁可不冬休,也要抢出桥梁水下桩基的毅然决定。
(桥梁施工现场)
于是,从项目部到作业工班,配足取暖设备,发放多套防寒服、成箱暖宝宝。管理人员日夜坚守现场,工人们顶风冒雪施工。寒夜的布哈河畔工地,星星点点处灯火通明,机械轰鸣,一派火热大干场景。
12月,风雪更加肆虐,荒原变成了雪场。牦牛被赶回了圈养的营地,但工地依旧实行两班倒,歇人不歇设备。因为设备一停,那可能再也发动不了。
“冷到什么程度,有几位施工员冻哭了,哭着喊着要回家。”项目总工程师黄建秋回忆,当时日工资开到了800元,都没有人愿意干。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寒冬里,项目部一直坚持干到了12月26日桥梁水下桩基完工。
(工人们顶着严寒破除积冰)
在2019年的全线生产会上,业主是这样表扬这支队伍的:“中铁五局是一支实力过硬的队伍,战斗力不亚于老关角隧道建设时期,你们还是关角山下那只钢铁的队伍。”
什么样的钢铁队伍呢?
就是在比标段晚进场大半年的情况下,实现了全线第一家试验室、拌合站通过验收投入使用,第一家获得取弃土场正式审批, 第一根桩基、墩柱灌注施工,第一片桥梁T梁预制架设、第一个完成砂砾底基层试验段等十几项第一,并始终引领全线,成为全线开累产值最高、进度最快的标段。在2019年和2020年均实现了连续5个月单月完成产值破亿。
如今,其他标段正在攻坚克难,掀起大干,西察2标却只剩下附属工程,处于收尾阶段了。实力演绎了什么叫后来居上。
(钢铁般的队伍铸造出精品工程)
桥与鱼在布哈河的“邂逅”
在项目副经理王海平的办公桌上,有一本带着汗水咸味,褶皱破损的笔记本。记录一座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布哈河大桥是怎样炼成的?
(布哈河大桥全景)
每年7月,是青海湟鱼洄游季。数以万计的湟鱼离开青海湖,沿补给水源布哈河逆流而上,历经艰险向着它们世代相传的产卵地进发。
(洄游中的湟鱼)
为减少桥墩施工对脆弱的布哈河流域生态环境影响,项目部第一次“不计成本”,决定选择使用新的架桥工艺,直接跨越主河道,但因重新论证和设计,较原本工期便晚了足足两个月。
2018年8月,大桥桩基正式开始大规模施工,恰逢湟鱼洄游季节。望着“半河清水,半河鱼”景象,既要赶施工进度,又不影响洄游产卵。项目部最终选择第二次“不计成本”——延期涉水施工。
当“生态优先”不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项目第三次“不计成本”——为布哈河修建长560余米的导流坝。从大桥向下看去,这条分布于布哈河东侧导流坝,一面是湍急的河水,湟鱼争相逆流,一面则是安静的湿地,鸟类闲庭信步。
(保护布哈河生态环境)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2021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湖考察时强调,青海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要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一直以来,他们都在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用行动展现着社会的担当和责任。
(美如画的生态环境)
日出雪山,大道其光。
四年征战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高原公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道路的畅通、经济的带动,更有一种精神在传承。他们用拼搏和奉献换来了精品工程,谱写了雪域高原筑路事业新的传奇。他们身上印刻的“开路先锋”精神烙印熠熠生辉。
中铁五局新媒体矩阵
微信公众号
人民号
央视频
抖音号
今日头条
信息来源 | 一公司
编辑 | 程建烽
主办 | 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