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铁上海工程局荣誉墙
▲ 中铁上海工程局开展施工结构检算及BIM建模大赛
BIM技术是吊车视频的运用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 中铁上海工程局承建是吊车视频的柳州双拥大桥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中铁上海工程局不负众望,
▲
▲ 中铁上海工程局研发是吊车视频的《地铁运营线100m长轨更换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地铁采用百米长轨更换施工的技术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
近年来BIM技术正引领工程行业由传统二维作业模式向三维工作方式转变。中铁上海工程局紧跟时代脉搏,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贯彻行业政策,于2013年成立BIM工作室(归口技术中心管理),构建远程协同BIM团队,10家子分公司和部分重点项目逐步配备专兼职BIM专业人员,主要负责BIM技术应用、研究、推广工作。
“我们的队伍在壮大,制度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大。”为使科技创新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十年,中铁上海工程局先后制定了涉及科技研发、工法、专利、科技奖励、研发经费等管理制度35项,保证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还将科技创新工作所涵内容,如科技投入、制度建设、科技成果、日常管理等纳入子分公司领导年薪考核范畴,大大促进了科技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了制度建设与科技创新的同步。
▲ 中铁上海工程局成立水务环保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中铁上海工程局“曹利辉创新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对核心板块的服务能力,中铁上海工程局还对京雄铁路、铁路轨枕(板)场智能生产线、郑万梅溪河特大桥等重点科技项目,专门成立科技领导小组与科技攻关团队,定期推进科研项目,通过过程监督,有效提升了科技成果质量,为科技成果取得高等级荣誉奠定了基础。
科技创新提升施工能力
装配化、智能化、信息化及绿色建造……建局十年来,中铁上海工程局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正是中铁上海工程局十年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
▲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市政环保公司承建的国内最大直径顶管工程——上海市污水治理白龙港片区南线东段SST2.6标顶管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
在盾构施工领域,中铁上海工程局盾构施工总里程达到98公里,开挖直径从6m到8.71米,其中宁波市轨道交通4号线土建TJ4006标类矩形顶管宽度达到11.5米,高度达到6.9米。首次在国内采用机械法联络通道施工技术,通过全新的盾构顶管设备设计和成套建造技术,实现了狭小空间内高精度机械化作业。相较常规工法,该技术机械化程度高、安全性能高,并取得20余项专利技术,荣获中国中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编辑策划:局宣
▲ 中铁上海工程局承建的运用装配式工艺施工的沈阳中央大街跨浑河桥工程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始终保持着为职工谋幸福、为企业谋发展、为社会谋福祉的初心和使命。
此外,中铁上海工程局还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行标杆引路等诸多领域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使科技创新的“大树”根基牢固、养分充足,深深扎入大地。
改革之手点燃科技引擎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
如果说BIM技术提升了中铁上海工程局创新发展的含金量,那么装配化、信息化、智能化则成为企业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为中铁上海工程局做强做优再造发展新优势。
在打造外部科技创新平台的同时,中铁上海工程局还主动顺应潮流、积极抢抓机遇,成立了“城市轨道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水务环保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两大中心的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学术机构及业主单位交流合作,拓宽了技术开发思路,加强了施工工艺、工装设备的前瞻性研究,推动了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升了企业美誉度和影响力。
▲ 中铁上海工程局成贵铁路乐山制板场成功生产出被誉为“西南第一板”的CRTSⅢ先张法轨枕板,吸引了众多专家、媒体的关注
在市政桥梁建设领域,从最早的长江隧桥到晋陕黄河第一桥再到屡创奇迹的柳州桥梁博物馆,中铁上海工程局在大江大河上独立造桥的雄厚实力让世人为之惊叹。十年来,依托柳州双拥大桥研究的“单主缆斜吊杆地锚式悬索桥施工技术”获中国中铁和中施协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柳州白沙大桥开发的“空间扭转钢主塔反对称公路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获中国中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承建的世界第一大有推力钢箱梁拱桥--官塘大桥5885吨中拱段整体提升创下了整体提升高度、整体提升重量、提升拱肋跨径三项“世界第一”的纪录,实现了中拱段安全高效精确提升就位,展示了中铁上海工程局无与伦比的桥梁建造能力。
地铁承载着万千城市居民的福音。针对地铁建设特点,中铁上海工程局开发了公铁两用钢轨接头焊接施工车、钢轨焊缝全断面打磨作业车、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新型铺轨机、伸缩式双向运行横向撤离多功能作业车等新型施工设备,形成了城市轨道快速施工成套技术。在深圳地铁7号线轨道施工中,创造了单作业面日进度250米、月进度12公里的国内记录;在杭州地铁5号线首通段铺轨工程,创造了29天浇筑各类复杂整体道床24公里、焊接长轨29公里的“杭州速度”全国新纪录;参与了国内首个地铁轨道更换项目--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徐家汇至上海火车站站全长钢轨更换项目,开展的“地铁运营线100m长轨更换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中国中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在铁路建设领域,依托晋陕黄河特大桥项目,形成的“大西客运专线晋陕黄河桥48m箱梁节段拼装技术”“高速铁路1700吨下乘式节段拼装架桥机的研制与应用”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在建的梅溪河特大桥,开展在建时速350km/h高速铁路大跨度上承式钢混结合箱肋提篮拱桥施工技术研究,形成专利技术20余项,得到了建设单位和国铁集团高度认可。2020年6月21日,由中铁上海工程局承建施工新建京雄城际铁路隔音隧道建成,这是全球首个适用于时速350km/h的全封闭式声屏障工程,施工中工程采用的拱架结构整体焊接工艺、靴型柱脚安装工艺、高强度防脱落螺栓工艺均为全国首创,成功展现了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与超强实力,助力高铁技术发展,为打造中国高铁2.0版本提速续航。
▲ 中铁上海工程局在水务、地铁、铁路、房建、机电工程等领域广泛推广BIM技术应用
从最初的管理提升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再到“精细化”管理持续升级……十年一路走来,中铁上海工程局始终坚持以改革之“手”,点燃科技创新的“引擎”,让科技创新智慧时时涌流,让科技创新活力处处迸发。
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山岭隧道施工,技术创新的耀眼光芒始终闪耀。从2014年完工的长达9.9公里的金温铁路汤村隧道,到在建的14.5公里的蒙华铁路大中山隧道,再到2020年贯通的郑万铁路草堂隧道、玉磨铁路会冈山隧道,科技创新屡屡精准发力。尤其在工艺改进、标准化施工、测量监控、安全防护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专利技术,配套使用的三臂凿岩台车、湿喷机械手、24m自行式液压仰拱栈桥、新型衬砌台车、变频通风等工装设备,实现了长大隧道绿色快速建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
十年风雨兼程,一个个天堑被攻克、一项项难题被破解、一项项技术空白被填补……中铁上海工程局以卓越的科技实力,逐步完成了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的蜕变,为新时代持续领航赢得更广阔、更有前景的未来空间。
从挂牌成立的那一刻起,便承载着无数的关注与期待。
秉承抗美援朝的红色基因,背靠祖国华夏的经济中心,又有央企厚重的文化底蕴,
★
主办单位:中国中铁上海工程局党建工作部(企业文化部)
“推进两大转变、实现二次创业”
万事开头难,体系建设就是技术创新的根本。为此,中铁上海工程局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和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强化了以中铁上海工程局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了“集团公司—子分公司—课题组”三级科技管理框架,使科技创新工作得以迅速开展。在机构设置上,设立了技术中心,配齐了较强的专业人才,具备了开展科技创新的基本要素,并通过省级认定。十年来不断充实引进人才,目前技术中心共计19人,涵盖了施工技术和科技管理各专业,大大提升了中铁上海工程局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中铁上海工程局自2012年先后在上海多个轨道交通项目运用,取得初步成效;2015年BIM技术在沪通铁路中的创新应用,引起全路观摩;2018年有3项BIM技术成果成功入围国际BIM大奖赛决赛,标志着上海局BIM技术应用水平与国际接轨。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积累,在全领域、多专业广泛应用,建立了系统性BIM技术人才梯队。目前,全局已有182人从事了不同深度的BIM技术工作,有151人考取了国家部委颁发的BIM证书,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开展企业级、项目级、专业级BIM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工作;已编制BIM标准成果11项,开发了基于BIM的项目管理平台、企业BIM构件库2个管理平台,研发出“BIM+GIS”技术、“BIM+物联网”技术和“基于BIM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温控”、“危大工程自动监测”、“大型设施设备自动监测”3个子系统;以及工程算量、方案优化、施工模拟、三维技术交底、数字交付等30多个单项BIM应用技术。累计已获得不同层级BIM奖121项(其中国际奖5项)。形成企业BIM技术应用综合解决方案和BIM管理体系。使BIM技术应用落实到施工管理全过程,为中铁上海工程局实现管理模式及手段创新,适应企业对项目信息管理对称需要提供新思路,切实提升了企业后台管控能力,提高了工程质量。
【十载?风华】申城风雨十年心
点燃科技之光
▲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四公司技术中心荣获“天津市企业技术中心”
【聚焦】中铁上海工程局召开2020年下半年铁路信用评价工作推进会
解读中铁上海工程局十年多来的发展样本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升企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核心原动力。十年来,中铁上海工程局已在BIM技术、装配式施工、智能化、信息化等核领域一日千里,逐渐成长为建筑市场新业态、新兴领域拥有一定话语权的实力强企。
装配式建筑是公认的能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减小建筑能耗的一项新技术。中铁上海工程局不仅将装配式施工工艺应用于房建领域,更把它推广到了市政、铁路桥梁建设中。早在2015年上海嘉闵高架北段二期工程建设中,就已经采用装配式施工工艺,使嘉闵高架北段的通车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3个月。在上海S3公路先期实施段工程建设中,通过构建预制拼装,仅用5个月就完成了通常需要一年半才能建成的工程。同样运用装配式工艺施工的沈阳中央大街跨浑河桥项目,还开创了沈阳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先河。在京雄城际铁路5标“试验田”上,926根直径1米的PHC管桩、64个重达70吨的墩柱、32个重达104吨的墩帽和31孔重达900吨的预制箱梁顺利拼装完成,意味着中国高铁首段装配式一体化桥梁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首次将装配式一体化技术应用到铁路工程上,并且确定了安全高效的连接方式,填补了行业空白,实现了中国高铁建设桥梁装配式一体化技术从“0”到“1”的突破。
在水务环保领域,经过十年的倾力打造,目前中铁上海工程局的顶管技术已炉火纯青,已从最初的管道直径由最初的2米扩大到如今的3米、4.7米;管道路径由最初的直线发展到现在的曲线、S形;测量方法也完成了从人工测量到自动测量、智能测量的升级蜕变,实现了中铁上海工程局顶管技术综合实力与整体水平的“大跃进”。
除了体系建设外,中铁上海工程局还瞄准行业前沿科技,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先后通过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授为上海市“专利试点企业”;成员企业中,一公司、二公司、三公司、四公司、建筑公司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六公司通过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一公司、三公司、四公司、五公司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城市轨道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认定为上海市闵行区研发机构。另外,一公司成立了安徽省博士后工作站和芜湖市“工程测量技能大师”工作室及“工程试验技能大师”工作室,华海公司成立了上海市“工程测量”创新工作室。
★
战略规划下扬帆起航。
挑战了无数个“不可能”,创造了众多的“业内第一”。
被誉为“西南第一板”的成贵铁路CRTSⅢ型先张法无砟轨道板;亚洲最大的污泥处理工程——上海白龙港卵形污泥厌氧消化池;世界第一大有推力钢箱梁拱桥——柳州官塘大桥……一座座标志性建筑崛起的背后,正是中铁上海工程局强大的科技实力。
智能建造技术是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中铁上海工程局紧盯行业前沿,积极开展智能化建造技术研究与应用。先后在奉节轨枕厂、吉首轨枕厂、益阳轨道板场开展智能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实现了智能化减人的目标;在高速铁路和市政工程桥梁预制过程中,采用智能张拉技术、智能压浆技术、智能静载试验技术等,实现现场智能控制,安全高效;在水务环保工程方面,开展自动测量研究,保证了工程项目各项参数满足设计要求。
中铁上海工程局成立城市轨道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图为研发中心的轨道试验线及第三代铺轨机
2010年12月30日,黄浦江畔,新生的中铁上海工程局在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科技创新只有“众人划桨”,才能“开动大帆船”。中铁上海工程局建立了以院校接收、内部培养为重点,社会招聘高端、技能人才为辅助的多渠道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国内外技术交流、大专院校专业学习、施工现场以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承担重难点项目研究、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建立创新团队,促进技术带头人培养。
★
在科技创新这一核心“支点”的支撑下,中铁上海工程局以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态势持续快速发展,专业施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大提升,企业形象和美誉度不断刷新,连续多年超额完成中国中铁股份公司下达的经济技术指标,企业在优质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阔步迈进!
改革与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中铁上海工程局跨越发展的科技创新“引擎”中,顶层设计、体制机制、人才培养如同混合的“可燃气”,而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中铁上海工程局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早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中,就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三个提高”之一,把“实施以技术创新、专业领先的差异化战略”列为“四大战略”之一。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更是大篇幅对技术研发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经费投入从建局伊始的100余万元逐年提高到近亿元,并将“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到核心地位,引领企业科技进步。
▲ 中铁上海工程局承建的京雄铁路全封闭声屏障工程
十年来,依托上海白龙港污水治理、昆明滇池污泥处理工程、武汉沙湖、北湖等水务环保工程项目,在池体建造、大型管道吊装、顶管机研制、长大直径管道顶进、顶管自动测量系统、顶管减阻泥浆等方面累计开发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特别在长大直径管道顶进及池体建造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获多项省部级奖项、詹天佑奖等。
【决战四季度】“最美地铁线”今日正式开通运营
展望未来、放眼全球,上海局BIM团队将以BIM技术为基础,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革新传统的建筑工程作业方式,努力探索、创新实践,深入开展BIM技术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加大研究应用力度,助力企业高质量快速度发展。
▲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华海公司承建的苏州管廊项目《基于协同工作模式的地下综合管廊和隧道BIM 技术应用》荣获首届中国公路学会“交通BIM工程创新奖”一等奖
科技实力引领创新发展
▲ 中铁上海工程局承建的蒙华铁路大中山隧道
在新业态、新领域方面,中铁上海工程局在立项及经费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对以城际高铁、城轨交通,大数据中心、5G基建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基建,成立了相关攻关小组,协同营销系统,主动学习,储备技术、培养人才,深入调研,掌握其所需的关键技术。紧盯近海治理,固废、危废、医废及餐厨处理等新领域开展研究,积极筹建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为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占据行业技术高地提供支撑。
中铁上海工程局建局十周年发展纪实
▲ 中铁上海工程局京雄铁路装配式施工
对于企业而言,如果找到了科技创新的“支点”,就找到了撬动企业发展升级的金钥匙,甚至能够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一路走来,中铁上海工程局创业起步、提速发展的成长轨迹,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2011年组建至今,中铁上海工程局科技创新可谓日新月异、硕果累累。十年来,斩获詹天佑奖7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社会力量奖68项、股份公司科技进步奖27项(其中特等奖2项);国家级工法6项、省部级工法73项;主编或参编国家及行业规范10项。获得专利752项(其中发明专121利,PCT9项);规范编制15项(其中主编2项);中铁上海工程局及所属5家工程公司均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中铁上海工程局及所属6家工程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
【决战四季度】中铁上海工程局151.6米超高层房建项目顺利封顶
▲ 中铁上海工程局承建的大芦线航道整治项目在新建湖北码头桥建设过程中,主桥吊杆张拉采用整体同步智能张拉法,缩短工期约45天
类似的实例举不胜举。十年来,中铁上海工程局以持之以恒的管理提升为载体,以专业施工能力提升为核心,逐步使科技成为在建工程攻坚克难,实现安全管控、质量管理、工期进度、文明施工、降本增效的强大动力,成为企业的核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