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就在严峻的疫情形势和严寒天气的影响下,哈萨克斯坦卡麦公路项目预计完成的52座涵洞施工全部完毕,仍比预计工期提前了1个月,施工运行如此高效的秘密是什么?哈萨克斯坦卡麦公路项目给出的答案是:创新施工工艺,使用现代化手段,科学冬施让项目实现提质增效。
“之前我们也考虑到蓄热法、电热毯法和暖棚法这三种较为传统的冬季混凝土施工工艺,但是传统的方法不可避免的有着热损失大、热效率低、施工速度慢、质量保障难等缺点,所以我们想试试新方法。”项目总工刘光忠介绍。
通过项目技术部人员讨论并请教当地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桥涵工程师后,项目部最终决定使用电阻丝内部加热技术应对持续走低的气温,进行冬季混凝土施工。电阻丝加热技术为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使用最为广泛的冬季混凝土施工工艺,相较于国内传统工艺施工质量将更加受控,施工成本将大幅降低,并可显著缩短施工工期。
该项目的结构物众多,全线有94座大小涵洞、6座桥梁,现浇混凝土总量达8000余方,这是整个项目平稳运行的坚实实体基础。为保障新技术施工质量,项目技术人员与哈国本地具有丰富经验的桥涵工程师组成技术攻关团队,请教熟悉俄罗斯标准的工程监理、业主工程师及高校教师,协助该项目进行冬季混凝土施工。
杨跃平说:“哈萨克斯坦长达5个月的冬施状态为我们提供了充盈的实践基础,这个方法不仅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施工成本,还能帮我们抢回因受疫情影响而耽误的施工进度。”
同时,项目部针对工程线路长、施工点位较为分散的特点,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开发启用了一款名叫“乐建工程宝”的手机办公软件,原来复杂繁琐的审批、安全管理、采购库存管理等18个办公流程现在只需“动动手指”就能简单“云操作”,极大简化了审批流程,提高了项目管理效率。
“我们这个APP外方员工也可以使用,绑定身份信息以后就能在软件内进行审批、支付等流程,不仅缩短了业务办理的流程,还可以让中外员工无障碍的进行业务对接,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杨跃平介绍。语言不通一直是属地化管理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障碍,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解决沟通问题,现在有了高科技做支撑,外方员工的管理也变得更加简单。
从传统思路到技术突破,从事事、时时依靠翻译到靠“指尖”说话,该项目部通过搭建大数据平台,实现对现场施工、材料设备的精准化管理。
目前,该项目在所有机械设备上都安装了GPS管理系统,采取数字化模式进行大宗材料管理,严控材料的验收和入库,全面把控现场油料消耗,提高机械利用率,并且已经在全线60多个涵洞进行了电阻丝加热技术的升级改造,大大降低了不必要的成本损耗,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
供稿:海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