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铁隧道股份【决战四季度】福州五号线1标一工区“双线四洞”全面贯通

2020-11-27 22:39:41浏览:364 来源:中铁隧道股份   
核心摘要:【决战四季度】福州五号线1标一工区“双线四洞”全面贯通

11月26日凌晨1时30分,福州地铁五号线项目“榕誉1号”盾构机缓缓破壁而出,安全、顺利抵达接应位置。这是继10月10日项目打响“决战四季度”第一枪后实现是吊车图片的又一重大节点目标,标志着项目承建五号线荆溪新城站~农林大学站“双线四洞”全面贯通。

此次贯通是吊车图片的荆溪新城站~风井区间右线线路总长度约1804米,采用中铁710号泥水平衡盾构机掘进施工,开挖直径6.52米。区间隧道自荆溪新城站始发,沿着甘洪路向东南方向敷设,依次下穿厚屿村房屋群、闽江、闽江南岸护岸桩、金辉淮安半岛别墅建筑群,侧穿观音亭普觉寺,最终抵达钻爆接应位置,空推至中间风井并吊出。

开局之难,顺利始发促生产。始发前盾构组装调试过程中,项目先后遇到了盾构刀盘运输延迟、部分拖车过宽等问题,且时值盛夏,施工现场环境潮湿炎热,一线工人们必须顶着基坑极其闷热是吊车图片的环境进行盾构的组装和调试。在工期紧张的大环境下,项目部科学组织、提前谋划、精确施工。一方面加强现场管控和资源调配,使项目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泥水盾构机的组装调试中去;另一方面抽调技术骨干,加强盾构机在组装调试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管控,加班加点进行盾构机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并通过召开专家研讨会、应急演练和全员交底培训等方式,确保盾构机始发前的安全技术、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等前期准备工作万无一失,保障了施工质量和安全,最终于2019年8月28日圆满完成了盾构始发任务,实现了节点目标。

闽江之险,万全准备保安全。工程推进过程中,“榕誉1号”经历了地铁建设一级风险源——下穿闽江。过江段单线长度虽然只有355米,但江底水文情况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盾构机距离江面最薄弱处只有18米,机体承受较强水压,江水击穿覆土层进入盾构机的风险大;盾构机重达500吨,需先后穿越江底软土地层、上软下硬地层以及硬岩地层,这种复杂的地质在国内地铁施工领域极为罕见,复杂地质挑战大;闽江每天2次潮起潮落,水位受潮汐影响涨幅高达4米,掘进控制难度大;且该段属于一级水源保护地,环保要求极高,社会责任压力大。短短过江段风险重重,项目不惧艰险,迎难而上,在制定施工方案阶段,项目针对穿越闽江的施工特点及困难,组织召开专题会,邀请知名盾构设备生产厂商技术顾问、盾构技术专家等权威人士对穿越闽江重难点、施工技术组织、应急预案等进行评审论证。穿越闽江前,先后召开了局处级专家会4次,由业主单位、总承包单位、施工单位等组织召开的技术研讨会8次,技术专题会10次,提前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管理措施,并付诸于现场实施,效果显著。施工中,项目部多措并举、切实有效确保施工安全与进度,盾构机掘进施工全过程严格受控,工程技术人员、领导班子成员全力以赴,全天候紧盯现场,24小时轮番跟班作业,根据地质变化、隧道埋深、水压荷载、地表沉降、盾构姿态、刀盘扭矩、盾构推力、掘进速度、循环泥浆进出流量等各种数据信息,正确下达每班推进指令,即时跟踪调整,最终,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项目成功在短短20天一次性、快速地穿越闽江进入硬岩掘进。

硬岩之坚,独家定制提速度。溪新城站~风井区间隧洞全长约1804米,其中,Ⅰ类围岩1127米,占总长62.5%;Ⅱ类围岩60米,占3%;Ⅰ、Ⅱ围岩即极硬岩、硬岩综合占比高达65.5%,仅花岗岩就占整条隧洞的65.5%。硬岩围岩强度高达208兆帕(相当于1公分厚的钢板),软硬不均围岩强度高达150兆帕。花岗岩具有质地坚硬致密、强度高、抗风化、耐腐蚀、耐磨损等特性,这些特性是雕塑和建筑的首选材料,但却对隧道掘进造成极大困难。硬岩掘进严重制约施工进度,并极度磨损刀具。为完美应对该区间从极软到极硬的复杂地层,在设备选型上,公司邀请专家召开了10余次盾构选型及适应性分析会,最后决定使用复合型泥水盾构机并进行定制化改造,使得施工进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取得了单月掘进约220米,平均硬岩掘进120米,一次性穿越软硬不均地质50米的好成绩。

攻克千难万险,只为造福榕城。有福之州,中隧铁军率先驾驭着钢铁地龙凿通天障,开拓空间,身体力行将这豪情壮志付诸实践。如今,面对车站附属工程、中间风井主体结构施工等最后的挑战,英勇顽强的中隧人必将以更大的勇气、更强的实力,打好“完美收官战”,创树隧道局盾构施工标杆,打造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典范。


供稿:福州地铁项目
编辑:王炎宾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中国吊车网)
下一篇:

【路讯网】9月份开工!合池铁路招标启动了

上一篇:

中铁隧道股份为什么中国能有这么多“超级工程”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