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溶洞里修隧道算不算“洞中掘洞”?
“基建狂魔”再战水下隧道
“铁建建造”和“铁建制造”组合完美CP
发力湘江
成功穿越国内水下最复杂溶洞群
4月22日上午,在长沙橘子洲风景区湘江西岸,随着“湘盾二号”盾构机刀盘缓缓转动击破洞门,抵达正在建设中是挖掘机吊车视频的长沙地铁3号线阜埠河地铁站,标志着全线难度最大是挖掘机吊车视频的长沙地铁3号线湘江隧道顺利贯通,为全线开通试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沙地铁3号线湘江隧道贯通现场
长沙地铁3号线湘江隧道是全线最大是挖掘机吊车视频的控制性重点工程,施工中成功穿越国内最大最复杂水下溶洞群,开创了国内同类工程施工先河,也标志着国产盾构机水下施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这条隧道也成为系统内水下隧道专业户——和高端装备制造专业户——铁建重工两大王牌强强合作的又一经典案例。
长沙地铁3号线湘江隧道示意图
橘子洲很美,江水之下却全是“窟窿”
隧道全长2.65公里,连接湘江东西两岸的灵官渡站和阜埠河站,下穿湘江和国家5A级景区橘子洲。
橘子洲头风景秀丽,而它的正下方是形成于3亿年前泥盆纪湘江岩溶发育区,此区域的溶洞及溶蚀空洞位置和深度无规律分布,宛如一个巨大的蜂巢,溶洞见洞率高达80.6%,平均每隔1米就有1个溶洞。
溶洞听起来很美,隧道施工遇到溶洞可够让人头疼的!整个橘子洲岩溶区大都为多层溶洞或多层溶蚀空洞,内有卵石或粘性土夹砂填充物,透水性强,富水性强,溶洞埋深最浅的为2.5米,极易与地面或江水联通,导致地面沉陷、江水贯通,这里号称“地质博物馆”,施工难度在国内外罕见。
洞中掘洞,挑战隧道施工禁区
为了适应高水压、长距离、大埋深和湘江复杂水下岩溶发育区的施工,有效控制地面沉降,保护好湘江水资源环境,施工团队选用了国内先进的泥水平衡盾构。这是长沙地铁建设史上首次使用泥水平衡盾构机施工。
盾构机穿越湘江溶洞群示意(白色部分为处理后的溶洞示意)
施工团队与中南大学、山东大学联合攻关,对盾构穿越岩溶发育地段风险进行充分论证,最终确定了水上钢平台施工方案。即通过搭建约6000平方米的施工平台,采用将溶洞处理由水上施工转换为“陆地”施工等系列方案,有效解决了在浅溶洞区搭设钢管桩的技术难题。施工中,溶洞区共计注浆钻孔3000余根,注浆约8万立方米。
盾构机穿越溶洞群时在橘子洲搭建的水上钢平台,将溶洞处理由水上施工转换为“陆地”施工
在掘进过程中,项目部采用神经网络预演盾构掘进参数,有效指导盾构后续地层参数设定;在盾构机内增设超前探测钻孔,对掘进前方进行至少15米的探测,有效规避了施工风险;对掘进参数不断总结和优化,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水下岩溶发育区盾构施工的成熟方案。
在盾构穿越整个岩溶区的过程中,盾构姿态控制良好,未出现盾构“栽头”和“陷落”等情况。
施工所在区域为湘江水源保护区,项目部开发溶洞复杂地层成孔新技术,采用创新环保型的改性膏浆作为注浆材料,还用直径1米多的钢围筒做“防护墙”,隔断了注浆施工与江水的联系,有效地保护了湘江环境。
贯通后的长沙地铁3号线湘江隧道
国产盾构机,自己的装备自己造
穿越世界级的难题,就必须有世界级的装备。承担穿江重任的“湘盾一号”、“湘盾二号”盾构机直径6.45米,长96米,是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自主研制的泥水平衡盾构机。
为顺利攻克溶洞区施工难题,研发设计人员做了针对性设计,通过优化气垫舱压力控制系统,减少遇到溶洞时掌子面的压力波动,有效防止地面沉降;同时采用创新的掘进工法,优化设计了传统开挖舱冲刷方式,实现对刀盘的有效冲刷,有效应对了因施工中黏土层堵塞刀盘开口影响施工的难题。
穿越湘江盾构机始发照片(资料图)
施工结果表明,盾构机顺利通过大规模溶洞群和断层破碎带,掘进期间未出现安全质量问题,贯通后的隧道不渗不漏,标志着长沙地铁3号线湘江隧道的盾构施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湘盾二号”盾构机此前在兰州完成了国内首条下穿黄河地铁隧道施工任务,克服了盾构机在砂卵石地层中掘进的世界性难题,填补了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同类施工的技术空白。
开心组CP,这个产业链我们包了
“十四局+重工”组CP合作案例很多,北京轨道交通新机场线最长盾构隧道、兰州地铁黄河隧道、广州地铁18号线珠江隧道等一大批重难点工程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由参建、铁建重工装备制造的北京轨道交通新机场线,是国内设计时速最高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强强联合”的协同经营模式不仅能抱团优势,还能延伸产业链,使工程承包和非工程承包板块有机融合起来,提升企业拿项目、占市场的能力,是“品质铁建”的正确打开方式之一。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在长沙地铁3号线湘江隧道这样大型工程施工现场,“铁建建造”+“铁建制造”完美结合,发力湘江,成功穿越国内水下最复杂溶洞群,展现出“铁建创造”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