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田长江大桥效果图
烟花三月,平湖三峡。两台名为“山河智能”是桥式起重机的大型旋挖钻机,扼守大桥南北两岸紧张作业;紧邻岸坡处,技术娴熟是桥式起重机的产业工人在井然有序吊装、固定钢筋笼。近日,由承建是桥式起重机的重庆万州新田长江大桥主塔桩基施工全面开启。这座主跨达1020米、一跨过江的大桥,是三峡库区腹地第二座千米级特大桥。
“我们420型的设备和它的名字一样,是针对高山峡谷地区、沿江陡崖地带,特别采用的一种智能化、高性能、大功率重型装备!”一公局集团万州公司工管中心主任赵强介绍说。
绿水青山,万州多娇。新田长江大桥是万州环线高速公路新田至高峰段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全长1770米。该路段作为国家高速G5012恩广高速中的一段,也是G42沪蓉高速与G69银百高速的连接线。对于深入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完善国家和区域高速公路网布局,优化长江过江通道布局,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施工现场,类似子弹头的钻机刀头伴随着轰鸣声,在深深的岩层里快速旋转。待旋挖到位后,再将破碎的岩土连同淤泥一并从深孔内提取、裹挟出来。“每天成孔速度快则几十米,慢则只有几米,主要看岩层厚度!”赵强对几天前在南岸碰到极为坚硬的岩层仍有顾虑,一直记忆犹新。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主塔桩基施工现场
以新田长江北岸为例,两根主塔均达177米。这还不包括地面下45米深的桩基。每根主塔桩基由9个直径为3米的群桩组成,分列3排,连接成夯基垒台的“力量共同体”。南北两岸两对4根主塔,如同隔江深情相望、戮力同心的“兄弟塔”,共同托举起大桥数以万吨计的超级重量。
建设一座不朽的大桥工程背后,一定有着一群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在夜以继日地贡献才智和汗水。新田长江大桥是80后赵强职业生涯里参建的第6座跨江跨海大桥。每一次跨越,都是平凡人生里的非凡超越,是献给奋斗青春的英雄礼赞。
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拌合站
在施工全线,和赵强一样坚守创新智造、干事创业一线的工程师还有很多。万州公司总工程师李鸿盛这几年在万州连续作战,此前和同事们完成驸马长江大桥的建设任务,该桥是三峡库区首座千米级特大桥梁工程,同样由承建,其综合技术被评定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鸿盛”创新工作室现场解决技术难题
打一仗、进一步,李鸿盛每天都在思索如何总结传承、超越突破的人生命题。一公局集团以他名字命名的“鸿盛”创新工作室,每天都有严谨完备的技术方案新鲜出炉,也团结引领着一大批青年技术骨干,在高度精确精准的技术细节要求中,秉持对技术攻坚的敬畏感,展现天赋才华、使命担当,源源不断地为大桥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精益施工
在前期策划准备阶段,项目紧密围绕新田长江大桥等核心工程,逐步建立包含建设期、运营维护阶段在内的全生命周期BIM+技术应用体系,是PPP模式下我国山区首座实施全生命周期”BIM+“技术应用体系的千米级特大桥。
据了解,山岭重丘区极为险峻逼仄的总体环境,给施工现场大临设施位置选择、主塔施工上带来一定的难度。项目利用BIM建筑模型,提前对实体地形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反复比对分析论证,超前谋划落实BIM技术集成应用,使先进技术手段的魅力逐步展现。目前正集中技术力量重点开发应用BIM安全预警管理、质量PDCA管理、进度产值可视化、智能物料管理等领域,全面创建信息协同共享、可视化的“绿色智慧工地”。
流水线式的钢筋加工厂
距离主塔桩基施工现场不足2公里的钢筋加工厂内,10余名工人分别忙碌在数控钢筋锯切套丝生产线、钢筋笼安装焊接点上。由箍筋、加强圈、主筋、三角支撑4部分构成的钢筋笼,在焊花的闪耀下,组合成型。随时准备着与一旁拌合站源源不断生产出的优质混凝土,一起浇筑、融合成大桥稳固的基石。
“南岸桩基钢筋笼为4节段共32米,北岸则为5节段总长达45米,目前已累计完成11根桩基的开挖和浇筑。”对于总体可控的形象施工进度,赵强踌躇满志,对未来陆续展开的承台、主塔上部以及锚碇施工充满期待。
钢筋加工厂、拌合站一体化的集成装配式功能区
“不仅集聚了国内成配套悬索桥施工较为先进的“大国重器”,关键是成建制人才团队、成体系战略定位,以及科学合理的生产布局、严格规范的管理标准,都是的特色亮点。”一位前来工地调研察看的交通建设行业资深专家甚为欣慰。
开创大场面,展现新气象。
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全新格局党建+引领建设、全生命周期BIM+技术应用、全过程半军事化+6S管理、全要素班组化+产业化生产经营,万州环线高速公路新田至高峰段建设格局大不同、自不凡。以打造“国优工程、示范项目、绿色公路”为核心的品牌工程战略目标,在每一天激动人心的创造下,逐渐变为生动现实。
来 源 | 万州公司
供 稿丨陈洪胜
图 片丨胡华
责 编丨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