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事故今年多发频发,全国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工作将开展,以往欠下是二手吊车的安全旧账,正在一个个被算清。
湖北十堰“6·13”重大燃气爆炸事故是二手吊车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中。燃气事故今年完全可以用多发频发来概括,甚至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是二手吊车的迹象,今年10月份就连续发生了三起燃气致人死伤的事故:
10月18日,河北邯郸燃气管道维修人员在处置天然气泄漏时窒息死亡。
仅隔了两天,10月21日,辽宁沈阳一饭店发生天然气泄漏爆燃。
紧接着,10月24日,辽宁大连一居民楼发生燃气爆炸。离谱的是,就在事故发生前几天,大连市安委会刚刚开展了“创建身边无隐患”活动,要求积极查找生活环境周边公众聚集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各类安全隐患,隐患排查了半天,却还是没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6·13十堰燃气爆炸事故后,一地狼藉
如果在网络上检索“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将会收获一大批讯息,但最重磅的,还是12月2日的这一条:全国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国务委员、国务院安委会副主任王勇在会议上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燃气安全风险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全面排查整治燃气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燃气事故多发势头,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会议结束后,多地省级政府“一把手”继续开会,包括海南、重庆、安徽、山西、河北、湖北等省市立即召开会议,部署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工作。
此前,国务院安委办已经“敲打”过一次了——11月4日,国务院安委办印发通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要求,深刻吸取燃气事故教训,全面加强城市燃气安全工作,坚决扭转当前燃气事故多发势头。
注意这几次对外发布消息的措辞:坚决、切实、深刻、全面,字字都透露着下力整顿的决心,也反映出燃气事故的严重性。
据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安全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全国燃气事故分析报告》统计,2021年上半年度,国内(不含港澳台)发生燃气事故544起,其中重大事故1起;造成71人死亡,412人受伤;事故分布在全国31个省份、215个城市。
因燃气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越了“电老虎”,这与我国燃气使用规模不断增长,燃气安全隐患点多面广有很大关系。还是上半年的数据,按照事故类型划分:用户事故181起(居民用户事故144起,工商用户事故37起),管网事故58起,场站事故2起。
可以看到,用户事故和管网事故占据了较大比例。
据北京商报报道,燃气公司的从业者表示居民楼事故的主要原因60%-70%是软管的问题。胶管距离灶台很近,非常容易出现老化、裂缝,一两年就应当更换一次。一旦更换不及时或者脱落,就会造成泄漏、爆炸。按照国标,灶是应该有熄火保护(熄保)装置的,如果熄保出现问题,也会出现极大隐患。这就需要燃气企业的安全检查与社区街道的安全宣传同时出击。
管网事故的出现,则大多为以下几个原因:管道燃气管线违章违规穿越、安全技术装备不足、科技信息手段滞后、人员专业度不足。这些原因大多与燃气企业内部有关。根据统计显示,燃气事故中,人为因素占比高达78%,其中违规操作最多,燃气行业的安全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监管部门的执法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可以说,燃气事故的绝大多数,都是“人祸”。
燃气经营企业管理更是个大问题,有敷衍了事的,有心存侥幸的,还有互相甩锅的。曲阜富华燃气公司的次高压天然气管道发生占压情况的房屋,历经八年才得以拆除。在几次登上热搜的燃气事故评论中,网友表示“上门排查连门不进,请问查的是什么?”更有甚者,表面上说要来排查,结果却粗暴地“一刀切”,安全问题没解决,倒是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
△无法入户就停气,粗暴管理的典型代表
对于事故后的反思也有所欠缺。一般来说,事故等级越高,事故报告的完整性也越高。但纵观今年以来的燃气事故调查报告,缺项最多的是整改和防范措施,燃气事故调查报告的完整性是不够的。
新修改的《安全生产法》已经对燃气企业和使用燃气的主体做了非常详尽的规定,将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三个必须”原则写入法律,加大对违法行为惩处力度。
一系列动作让从前“躺着赚钱”的燃气企业终于坐不住了,从前跑马圈地的好日子里欠下的安全旧账,正在一个个被算清。
在国务院安委办的通报中,还特别强调:严格燃气市场准入,对重发展轻安全、只收购不管理导致燃气事故多发的企业,依法纳入“黑名单”管理。同时,近期国务院安委办已组织明查暗访组对重点地区开展专项督导。
毕竟,对于能源领域的安全事故,追责仅仅是一个方面,如何避免惨剧接连发生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