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城交公司一航局成立八十周年之际
公司盾构项目部总工程师杜有超
获评第六届“十佳企业明星”
让我们共同聆听榜样奋斗故事凝聚共赴新程的磅礴力量
2009年7月,杜有超入职城交公司,便参与到一航局在盾构领域的第一次尝试。在天津地铁3号线项目,他在老师傅带领下,迅速适应了地下闷热、嘈杂的工作环境。半年后,他便在郑州地铁试验段04标段胜任盾构司机,并顺利穿越了距隧道顶部最小垂直距离48厘米的一根直径3米的混凝土管线。良好的开端让他感受到:“盾构是一件让人自豪的事儿”。
带着小小的憧憬和成就感,
2012年5月, 杜有超来到南京地铁机场线3号井盾构区间,这是一航局首次进入复合地层施工,迎接他的是地下50摄氏度的高温考验。
杜有超 坚守在隧道内,与上软下硬地层“死磕”到底。第一次开舱换刀最是考验人,在“敢”与“不敢”的迟疑中,他跟着项目经理挺身而出,冲进高温舱内冲洗、检查刀具,确定换刀方案。建设过程中,杜有超带着班组人员“见招拆招”解决各种突发情况,争分夺秒施工,所在团队创下复合地层当天17环的掘进纪录,也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
2017年,杜有超实现了从盾构操作到技术研究的蜕变,虽然离开了幽深的隧道,但他的心思始终伴随着盾构机不断掘进。在福州地铁2号线建设中,面对盾构0.25米净距穿越凤坂河桥8排桥桩的极限工况,他连续96小时扎根现场把控指挥,实现了盾构“毫米级”精准穿越,刷新了当时国内同类型施工之最。此后,杜有超投身于盾构施工组织方案编制,尝试从实践到理论的深度跃升,以极致严谨的态度,将施工核心难点及科学创新等内容落于笔端,连续多次获得局级施工组织设计一等奖,为企业盾构施工筑牢了技术根基。
后来,杜有超的身影跨越3000余公里出现在哈尔滨地铁3号线项目,等待他的是泥水盾构工法的首次应用。原设计方案是在净空6.9米的桥下,采用冻结法人工挖孔桩技术破除深30米的桩基,施工成本高,安全风险大。在不断的研究琢磨中,杜有超萌生了“切桩”的想法,他首创了“富水砂层叠落区间泥水盾构主动切削大直径桩基”技术,成功破解了施工难题,研发了刀具立体配置、环流综合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创了国内富水砂层泥水盾构主动切障的先河。
深耕地铁隧道建设十六载,
杜有超的 奋斗足迹遍布郑州、南京、福州、哈尔滨、青岛等7座城市,主导或参与研发数十项技术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工法14项;牵头攻关形成的多套关键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
如今,杜有超的脚步依然匆匆,机器轰鸣之处,投标技术之需,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一路走来,他心怀对盾构施工的赤诚与热爱,去追光,去逐梦,他的足迹会走得更远更坚定。
来 源 | 中交一航
供 稿 | 李爱玲
一审一校 | 马金宁二审二校 | 孙 欣
三审三校 | 刘永攀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