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机电局消防泵房是地铁车站消防系统的“心脏”,配备有压力监测、液位监测、流量监测等智能“感知神经”。一旦发生火灾,消防主泵即可提供大流量水源进行灭火作业。机电局承建的厦门地铁4号线,全线共设10座消防泵房,需同步建设,工期紧张,同时还面临三大难题:一是泵房结构复杂,预留洞口多,测量困难;二是空间面积有限,深化设计难度大;三是传统现场切割管道存在较高的动火安全风险。
三维扫描助力高精度结构复核
面对狭窄且结构复杂的施工环境,项目团队引入了“三维激光扫描仪”。该设备能在10米范围内进行高精度测量,激光与物体表面碰撞后生成海量点位数据,形成误差仅1毫米的点云模型。借助这一技术,原本需要6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单泵房结构复核工作,现仅需2小时即可完成,测量精度也由3毫米提升至1毫米,极大提高了结构测量的准确性,为后续方案深化提供了有力保障。正如项目BIM负责人李锦涛所说:“有了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帮助,我们的深化设计更加精准和高效。”
虚拟建造推动泵房深化优化
全线10座消防泵房构造各异,有的为长方形,有的为正方形,但都需同时容纳主泵、稳压泵、动力箱等10余台大型设备,并且必须预留出1.2米宽的消防通道。这对深化设计提出了极大挑战,设备选型、点位布置、管道走向等都至关重要。为此,项目总工李玉超牵头组建泵房深化设计专班,汇聚技术、质量、BIM、合约、物资等多专业力量,集中研讨优化方案,最终形成了“设备及模型招标—BIM虚拟建造—厂家预制生产—现场模块化拼装”的装配式施工体系,并制定了十大标准化流程。团队通过上百次电脑模拟建造,敲定了最优设备组合与布局方案,再将设备与管道划分为3至5个模块,由工厂采用高精度设备加工生产,不仅满足了工期要求,也大幅提高了施工质量与标准化水平。
三维交底保障安装高质量实施
在安装现场,地面清晰标注了模块运输路线,工人们按照指示有序搬运、吊装、拼接模块。与传统泵房内潮湿、闷热、交叉作业频繁且伴随焊接切割风险不同,如今的装配式泵房施工环境整洁明亮,流程规范有序,工人效率和安全性显著提升。一位张师傅感慨道:“以前在狭窄的泵房里切割、焊接既危险又低效,现在的模块化施工干净整洁,我们干得更快更安心。”另一位王师傅则指着平板上的安装视频笑着说:“过去看不懂图纸,经常忘记交底内容导致返工。现在有三维模型和拼装顺序标识,施工更直观精准,几乎没有出错。”项目部还在现场粘贴了拼装顺序图,并配备技术人员利用三维模型和视频进行交底,大幅提升了施工质量。
泵房建成后,项目团队将经验凝练为 DLDBAO装配式施工工法,覆盖设计、招标、深化、虚拟建造、装配、运维全过程,并经中国科学院武汉科技中心鉴定为“国内先进”。这一工法不仅刷新了地铁消防泵房建设的新标准,也为行业探索出一条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的创新路径。如今,在即将通车的泵房内,环境干净整洁,设备与管道排列有序,传统施工的泥泞与杂乱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建造带来的精准与从容。这里没有奇迹,只有对毫米级精度的执着坚守与对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
来源:厦门地铁4号线机电项目、科技数字化部
供稿:李锦涛责编: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