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域将会率先走向平价,产业链上下协同形成降本合力
离岸距离60-70公里,风速约7.8米/秒,平价目标电价为0.39元/度,这是江苏省管海域未来平价是二手吊车的典型场景。海上风机是二手吊车的成本占海上风电产业链的35%左右,因此海上风电平价需要产业链上下协同,合力创新降本。在上述典型场景指标下,远景对比不同容量、不同叶片的概念机型产品发现,塔基、海缆、升压站施工若在“十四五”期间能实现20%-30%的降本,远景能源Model Y平台的EN-200/7MW这款机型,相比抢装前的价格能下降35%,达到4350元/千瓦以下,可以最大程度保障未来可施工性、供应链可获得性,协同实现在江苏省管海域内的平价。
对于国管海域的典型场景,除风机之外的BOP部分还需要再降价5%-10%,以一个假定概念机型11MW,叶轮直径为242米,价格要比抢装前下降40%,达到3900元/千瓦以下,可实现150公里以外江苏国管海域内的平价。
谢德奎表示:“江苏海上从资源禀赋、施工设备可获得性和本地供应链能力,都是目前国内最好的,考虑到储能配置要求、未来能源岛、制氢及绿电溢价带来的经济效应,无论是省管海域还是国管海域,江苏海上风电都大有可为。”
海上风电“弯道超车”可能存在风险,掌握核心部件设计和稳健测试验证是关键
谢德奎认为,目前业界对于海上风机升级换代过于激进和乐观,缺乏扎实稳健的路线图。从中欧海上风电历程发展对比可以看出,机组发展具有明确路径,基本为4-6MW到8-9MW,再规划14-15MW,每个兆瓦区间都有足够测试验证窗口、安装量和运行时间,保证行业稳健有序发展。
目前中国海上风电的风险在于,抢装期内10GW的机组运行时间不到一年,且基本都是新型机组,平均功率从5MW直接跃升到10MW级别。谢德奎指出:“以往机型定义是欧美带中国,现在迅速跨越到中国带欧美,测试验证和供应链准备时间因而被极大地压缩。”
同时,战略核心部件也“被”跨越隔代发展。从今年发布的机型来看,海上叶片长度将从160米左右拉伸到200米以上;齿轮箱扭矩从5kNm直接跨越到10-22kNm,需要注意的是欧洲现在规划的最大只有18kNm;主轴承直径从0.8米档增加到2-3米档以上,无论从部件的测试验证,还是从批量工业化制造角度,都面临不小的挑战。
“深布局、控风险、稳规划,远景将坚定不移通过全线自主设计和深度测试验证,及提前供应链布局,降低产品跨越隔代开发带来风险。同时远景致力推动射阳零碳母港计划,在现有供应链的基础上,远景提供的风电、绿氢、储能及方舟系统,继续助力射阳打造零碳新工业体系,助力江苏海域加速平价化。”谢德奎说。
△ 视频:远景助力打造射阳零碳母港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