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在海拔超过3700米的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当
最后一方混凝土缓缓入模,红原G213立交特大桥48米连续梁凌空合龙;相隔8公里之外的岷山,
最后一榀工字钢稳稳嵌入岩壁,西成铁路红原2号隧道进口与1号斜井小里程段精准“握手”。两个控制性节点的顺利完成,标志着这条高原“天路”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该节点新闻受到央视新闻频道、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报道。
《CCTV13》频道《中国新闻网》 全长6035.43米的红原G213立交特大桥是全线重难点工程,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松潘丘状高原区的河谷内,地表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地面高程约3623-3650米,高差约27米,共有桥墩(台)184个。其中,48 米连续梁是桥梁的核心控制性结构,需横跨当地重要河流——热曲河。热曲河位于海拔3650米的高寒、缺氧环境,汛期水位变化大,且桥梁周边临近牧区,施工过程中既要保障结构安全,又要避免对周边生态与居民生活造成影响,这对项目团队提出了极高要求。
施工中,针对48米连续梁施工面临的汛期水流冲击、跨河作业安全防护、周边生态保护等多重挑战,项目部采用实时测温系统,对养护全过程的关键参数进行24小时监控,一旦发现数据异常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安全方面,项目团队以“网格化管理”将梁体施工划分为1个责任网格,24 小时监测污水零排放;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工人安全先锋岗三队联动,挂篮拼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一次成优。最后一方混凝土缓缓落下,连续梁以毫米级误差精准合龙,为全线最长桥梁装上“定盘星”。
红原2号隧道全长5535.77米,位于岷山中高山区,平均海拔超过3700米,是西成铁路的“咽喉”工程。隧道施工面临“
三高 ”(高海拔、高地应力、高难度)“四难”(冻融环境难、通风排烟难、材料运输难、人员保障难)的严峻挑战。隧道最大埋深约314米,地质构造复杂,地应力高度集中,V级围岩占比高达98%,存在显著的软岩大变形风险。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地质预报显示贯通段围岩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活动频繁,施工安全风险极高。隧道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影响工程稳定性,高海拔通风效率低,高原路况复杂,物资运输保障压力大,高原反应、恶劣气候对参建人员身心是巨大挑战。
面对诸多施工难题,项目团队坚持
“地质定工法、以工法定工装、以工装保工艺、以工艺保质量、以质量保安全”的原则,科学组织,精准施策
。 针对高地应力、破碎围岩,贯通段采用全环加强型工字钢支护,拱部密集布设大管棚配合小导管超前支护并注浆加固,形成
“钢筋铁骨”,有效抑制围岩变形。采用“短台阶法”谨慎掘进,严格控制循环进尺,确保“管超前、严注浆、弱爆破、短进尺、早封闭”。针对极高地应力和破碎围岩,优化爆破参数,减少扰动
。加强锁脚锚管施工质量,确保注浆饱满。在暂停的斜井掌子面及时喷锚封闭,增设工字钢临时横撑、竖撑,严防变形失稳。
在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60%的生命禁区,项目部充分发挥党建融合作用,项目党支部积极打造“2860高原先锋”党建品牌,驻队党代表领航攻坚,冲锋在前,坚守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党支部将主题党日活动开到隧道深处,开展“高原党旗红、攻坚当先锋”等实践活动,激发全体参建人员“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斗志,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为项目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桥合龙,为铺轨机车提供了跨越支点;
隧道贯通,为架梁列车打开了运输通道。两个重要节点的完成,为后续西成铁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宁至成都铁路全线建成后,将显著改善沿线城市和群众出行条件,加强兰(州)西(宁)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交流协作,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素材来源:六公司